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水的民氣能催生政治明星,也能把人推入還沒準備好跳的坑。
這種問題在總統制政體更嚴峻。Juan Linz 1990年對總統制的針貶中就提過,總統制比起內閣制,更容易選出「廣受歡迎,但歷練條件仍不足」的領導人。
回歸現實,總統到底需要什麼條件?
蔡總統說要「國際觀、捍衛民主、承擔改革」,韓國瑜反嗆是「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兩者都是從「應然」層面來談的理想條件。
若納入其他角度,條件應有四個:意願、見識、人才、民氣。
一、首先,最重要的是「意願」。總統不是容易的工作,要扛這個重擔,需要有高度決心與意志。民主時代不能再玩「黃袍加身」那一套,選總統決不能「被動」。
二、「見識」,是指要想過台灣面對的內外處境,問題為何、解方為何?歷來有意競選總統者,都需要一段時間遍訪國內外,密集安排上課學習,從各界汲取智慧。蔡總統與韓市長的條件說,都屬於這個層次。

三、「人才」是治國團隊的來源。治國畢竟不是一個人扛的起的事,需要同志、團隊。台灣政務官是高危選擇,人才難找;因此要挑戰總統者,都需要在上台前就有豐沛的口袋名單,知道有能力、能信任、溝通得來的人在哪裡。
四、「民氣」是在選戰中取勝的現實條件。沒有民氣,空有執政藍圖與團隊,也難取得執政機會。但反之若只有民氣,即便選上,砸鍋的機會不小。
因此,政治人物要挑戰大位不只要下決心,同時要累積見識、廣納人才、爭取民心——政治人物是要爭取民氣,但也需要保持對流水民意的警惕,以及對自己準備程度與節奏的清醒。沖昏了頭搶了拍,就特別容易摔跤。
負責提名的政黨,也需拿出政治專業,從前述四種條件替民眾物色推薦最適合的人選。若把提名作業完全推給「民氣」,無視從政同志的生涯節奏,甚至不管當事人主觀意願,弄什麼「徵召式初選」這種邏輯紊亂的所謂「解套」,那也實在太渴望勝選而無節操。
「越級打怪」觀眾看得很爽。但球員如果準備不足就直闖高級別比賽,下場就是提早報廢;政治人物也是。
民粹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負責任的比例感。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衝擊波,重傷朱立倫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智庫工作者,曾任職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