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評估股票價值的真正方法:《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3)

股海浮沈中,每個人都希望掌握巴菲特的致勝之道。(資料照片,美聯社)

在有關葛拉漢與陶德的著名演講中,巴菲特講了很多重要的事,但沒有一件事比這一件意義深遠:「當股價可以被一群華爾街的群眾影響,也就是由最情緒化的人或最貪婪的人、最鬱悶的人來設定價格時,我們就很難堅稱,市場訂價永遠是理性的。事實上,市場價格經常是荒謬而無意義的。」

這件事的深遠意義在於它帶給我們的啟發。如果我們接受:價格並不是永遠理性的,我們就能夠避免短視,用它做為投資決策的唯一根據。如果我們接受「股價不是一切」的見解,就能擴大視野並聚焦在重要的事,也就是對企業進行透徹的研究與分析。當然,我們會一直想要知道股價,是因為這樣才能發現,股價什麼時候比公司的內在價值還低。問題是,這個單一面向的評估方法可能會嚴重誤導方向,因此,在巴菲特點醒這一切之後,就不必再奉股價為唯一標準了。

但是,要做到這樣的調整並不容易。因為整個投資產業裡的人,包括財富管理人、機構投資人,以及所有個別投資人,都是眼中只有股價的人。只要某支股票的價格走高,我們就會假設這家公司肯定發生了什麼好事;如果股價開始下跌,就會假設公司出了狀況,然後也跟著採取行動。

這是一種很糟糕的心理習慣,而且會因另一個習慣而惡化:用非常短期的時間評估股價的表現。我想,巴菲特一定會說,我們不只完全依賴錯誤的資訊(股價),還看得太過頻繁,然後在看到不喜歡的數字時,也太快賣掉。

這種雙重的愚蠢——以股價為根據,而且抱著短期心態,是一種嚴重的思考缺陷,但確實很普遍。這種心態刺激有些人每天都要查閱股價,有時候甚至每小時就要看一次。這就是為什麼負責數十億美元的機構投資人,隨時都要準備買進或賣出;也是共同基金經理人要以令人頭昏眼花的速度,替換投資組合中個股的理由。他們都以為,基金經理人的工作就是要做這些事。

但最叫人驚訝的是,當情勢變得令人不安時,也同樣是這批基金經理人率先鼓勵客戶要保持冷靜。他們會寄出安撫客戶的信函,說明並肯定保持目前投資方式的優點。但他們為什麼不能表現得像自己鼓吹的一樣?

由於財經媒體對基金經理人的行為,向來完整紀錄以便詳細檢驗,因此特別容易在他們身上觀察到這種矛盾。因為有這麼多的資訊,加上一般人對共同基金的熟悉和理解,我們可以從檢視價格如何影響共同基金的操作,學到只以價格為根據買賣股票是多麼愚蠢。財經作家喬瑟夫.諾塞拉(Joseph Nocera)就指出,共同基金經理人的行為矛盾之處,他們建議股東們要「買進,然後抱住」,但在處理自己的投資組合時,卻是「買了就賣、買了就賣、買了就賣」。諾塞拉引用晨星公司唐恩.菲利普(Don Phillips)的話,證明他的確所言不虛:「基金這一行的人做的事,和他們告訴投資人要做的事,有很大的出入。」

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如果投資人被勸告要買進,然後抱住,為什麼基金經理人每年卻要瘋狂地買賣股票?諾塞拉認為,答案就是「基金業的內部動能,讓基金經理人不可能以長期眼光操盤」。為什麼?因為共同基金這一行已經變成一種毫無意義的競賽,只比誰在短期內的績效最好,而且完全只以價格為考量。今天,投資組合經理人為了要產生吸睛的短期績效數字,都扛著很大的壓力。因為這些數字引來外界很大的注意。每隔三個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與《巴隆週刊》等重要財經媒體,就會刊登每一季的共同基金績效排名。過去三個月表現最佳的基金,會被移到排行榜的最前面。這些基金公司一看到排行榜排名不錯,就會趕緊推出恭賀自己的廣告與宣傳消息,然後就吸引到一筆慌慌張張趕著投入的新資金。而那些一直在等著看哪些基金經理人有所謂的「熱手」(hot hand)的投資人,對這些排行榜也是看得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