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你嘗試過或至少想像過一個人的獨居生活嗎?不同人在人生不同階段,常會追求不一樣的生活,可以確定的是,獨居無關好壞,且有人在獨居生活中如魚得水,也有人痛苦無助,完全兩樣情。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就算你再痛恨獨居,有時也不得不聽憑命運的安排,過上一段或長或短的獨居生活;或許,在獨居生活主動找上門前,現代人都應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吧。
提到獨居,多數人率先聯想到的關鍵詞就是獨居老人。然而根據最新統計,全台各縣市列冊的獨居老人總人數只有4萬4582人,占全台1人設籍戶287萬7432戶比例僅不到2%。也就是說,即使在台灣,設籍與真實的居住情況常存在不小的差異,但獨居老人與1人設籍戶兩者人數存在天差地別的事實,卻至少證明了,獨居非但不是老人的專利,現代社會非老人獨居的人數,往往更是老人獨居者的數十倍之多。

38歲的女性上班族小恩(化名)就是那種想獨居時不可得,不想獨居時,獨居生活又偏偏找上門的典型案例。她說,因為生長在軍人家庭,從小她與弟弟就被老爸嚴格管教,甚至近乎被當「兵」在帶,所以,兒少時期的小恩,可以說是用「數饅頭」的心情,渴望著自己能夠快快長大、獨立,然後可以搬出去自立門戶,享受一個人逍遙自在的獨居生活。
然而想也知道,以小恩爸爸的個性,是不會輕易允許女兒離開原生家庭保護的羽翼,偏偏小恩就連大學錄取的都是近在咫尺的學校,畢業後的工作也在爸爸的主動安排下,未能遠離縣境之外,以致於小恩能夠離家的機會,幾乎只剩下嫁作人婦。
「因為過度渴望自由,我真的26歲就把自己早早給嫁了!只不過這段純粹只是為逃離而逃離的婚姻,最後只維持不到2年就玩完了。」小恩說。或許你會說,這下小恩總能如願以償過上獨居生活了吧?沒錯,從不到28歲過上獨居生活,至今小恩已獨居了10之久,頭幾年她也的確每天都快樂得不得了,但隨著年紀漸長,看著身邊的女伴一個個走入家庭,忙著養兒育女,有時她還是會有一點點悵然。

總而言之,不管你喜不喜歡,也不管你的年齡是年輕或年老,事實的真相是,對現代人來說,獨居或許求之不可得,也有可能隨時隨地找上你。舉凡離鄉求學、就業可能需要獨居,單身、離婚、喪偶也可能會獨居;即使婚姻和美、兒孫滿堂,老來還是有可能會隨著孩子們各自成家立業,或是老伴先走一步,冷不防地進入漫長的獨居生活。
同居才是圓滿?當獨居常被貼上「孤獨標籤」…
不過,日子是人在過,就如同群居者的生活未必都相處和諧、圓滿快樂,獨居也不必然要與孤單、寂莫劃上等號。相關研究更指出,相較於已婚者,單身且獨居的青壯年人口,往往更有時間也更有意願參與各項社交與公民活動,朋友圈也更加多彩多姿;更甚者,獨居者的心理健康,也普遍優於勉強繼續留在原生家庭中的未婚人口。
而能否快樂獨居的關鍵恐怕在於,你有沒有能力獨力應付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大小事?或者能否以健康的心態看待獨居,以及在某些力有未逮的時刻,例如一個人在家發生疾病不適、天災人禍時,願不願意敞開心胸向親友求援?也就是即使獨居,也不代表就此與世隔絕,反而應該更積極地與人保持互動,保留「一個人可以、一群人也不錯」的彈性。
當然,如果實在不想或不適合獨居,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舉例說,如果是嫌獨居精神上太寂寥,又不想每天都只能回到只有一個人空蕩蕩的家,那麼或許養隻寵物會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養隻黏人的小狗,不但會占據主人許多一個人的時間,狗狗每天都需要出去遛達解決方便問題的習性,不但可以強迫主人出門,還能為主人與其他愛狗人士搭起友誼橋樑。 (相關報導: 20年來看遍獨居老人「病死在家發屍臭」悲歌,他負債千萬送便當意外成為「地表最強里長」 | 更多文章 )

新型態社會催生「青銀共居」 新北市成領頭羊
又或者,新北市政府率先試辦的「青銀共居」計劃,無論對獨居老人或獨居年輕人來說,都不失為是一種全新生活的突破與挑戰。透過青銀共居,老人可以感染年輕人的活力,也可獲得必要時的協助與陪伴;而行事思慮常失之莾撞,又不懂得張羅食衣住行的年輕人,也可以在同住老人的提點與照拂下,感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溫馨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