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瘋了嗎?為何人民幣轉向貶值

人民幣轉向連續貶值,為什麼?(取自新浪網)

一反過去「穩定升值」趨勢,人民幣上周連續貶值,一周內貶值超過1%,周五當天盤中跌幅一度接近1%,創近3年紀錄,讓市場大為震驚,各種揣測、流言亦滿天飛。

對中國這種外匯管制、人行(中國的央行)仍有絕對控制權的國家而言,匯率由穩定升值一夕變為連續貶值,要說沒有央行的干預與政策,誰都不信。接下來的重點就是:人行所為何來?各方的利益與風險如此評估?這會是一個翻轉的長期趨勢嗎?

先看人行面對的金融情勢。去年底美國QE(量化寬鬆)啟動退場後,原本泊駐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資金紛紛外逃,大部份回美國,但有一部份進入中國。因為,外界仍看好中國的經濟與人民幣的升值趨勢。結果就是人民幣升值壓力更重,國內資產泡沫化情況更嚴重,這是人行面對的短期全球金融情勢。

但長期的結構上,先進國家利率已降到接近零,中國銀行利率仍有4%,加上人民幣的升值,讓海外用1%不到的利率借美元,換成人民幣進入中國(投機客都有特殊管道),再以10%的利率借給信扎公司,或以20%的利率借給地下錢莊,既賺高利息又享升值利益,這種穩賺不賠的套利交易,讓投機客趨之若鶩。此外,中國內部有嚴重信貸泡沫問題,今年經濟增長將放緩到7-7.5%。

所以,人行的目標非常明確:打擊投機客、避免更多熱錢流入;同時,擠壓信貸泡沫、打擊那些人行毫無辦法掌握的「影子銀行」;附帶的效果是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出口增長,能協助換來一個較漂亮的經濟成長數字。

接著就要看人行的力度與持續力,是否能戰勝市場。如果人民幣貶值持續一段時日,那些看升人民幣的投機客承受壓力,口袋不夠深、意志不夠強者,只能棄械投降,吐出人民幣換回美元,乖乖打包出境─這一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更減輕。擠壓影子銀行與信貸泡沫─外界估這部份的債務高達23兆美元─也可逐漸化解中國金融最大的未爆彈。對中國的經濟與金融而言,這些都是正向發展─當然,戰敗的投機客、影子銀行大概總要受點傷才能出場。

戰爭中,總有倒楣的「附帶損失」─新興市場國家就很可能是那個倒楣鬼。幾個新興市場國家原本就存在著相當的問題─過度依賴國外資本增長經濟,但這些國外熱錢又往往只是助長資產泡沫;出口競爭力不足,國際收支經常帳為赤字。當QE退場啟動,熱錢退出時,他們都面臨股匯雙跌的壓力。人民幣貶值,讓「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更具競爭力,這些原本出口競爭力較差的國家是不二的受害者─這種情況就如1994年人民幣大幅貶值後,中國出口大躍進,但其它新興經濟體出口卻大受影響,國際收支更難看,間接造成了3年後的亞洲金融風暴。

此外,中國企業也可能會有「附帶損失」。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中國企業的國際債務超過2200億美元,人民幣貶值代表其債務負擔加重,因為這些債務大部份是以美元計價。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元大貶值,韓國那些靠海外借款擴張的企業,債務負擔驟然跳升一倍,不少家就倒在難以承受的國際債務中。

更大的風險則是:中國經濟與金融固然可能受惠,但如人行「操控不當」,也可能反而傷害經濟與金融,這是所有經濟體去槓桿化過程中必然面對的風險。而人民幣的升值原本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點,人民幣貶值終止這項平衡,在全球貿易市場上也有引發保護主義的風險。

至於這是否會是人民幣長期趨勢由升轉貶的開始,坦白說,目前沒有人有答案。一來,無人知道人行讓人民幣趨貶的滿足點在那;二來,很難評估人行與市場角力後的均衡點會在那;三來,是否會有不良後遺症先出現,或發生突發事件,讓人行縮手、甚至改弦易幟。但無論如何,人民幣現在已成為可攪動全球金融市場的力量了。

欲知後市,搬張板凳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