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017奧斯卡入圍名單:好萊塢是「白種老男人」的權力遊戲嗎?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AP)

好萊塢在意識形態上雖然往往自詡為自由、進步、多元(相較於刻板印象裡美國中西部的保守派白人選民),但不可諱言,美國的電影工業實際上多由猶太裔白人高層主導的娛樂集團所掌控。這些大型片廠展現的經營策略及藝術實踐,往往反映出美國主流市場的保守光譜。儘管檯面上的好萊塢明星熱中於平權及公益議題,但他們和普羅大眾相較下不成比例的財富及豪奢生活,也讓他們參與政治辯論時經常被對手反批雙面及偽善。

奧斯卡頒獎典禮即將在台灣時間27日上午舉行(AP)
奧斯卡頒獎典禮即將在台灣時間27日上午舉行(AP)

多年來主辦奧斯卡電影獎的美國電影藝術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每年透過旗下15個分支部門及6千多名會員投票決定入圍及得獎名單,然而《洛杉磯時報》2012年發表的調查報導指出:影藝學院的會員平均年齡為62歲,當中有94%是白人、77%是男性,黑人及拉丁裔成員加總起來不超過5%,與美國實際的人口組成相去甚遠。換言之,奧斯卡並非檯面上年輕貌美明星們嘴皮上倡議的多元政治,反而是一群屬於好萊塢「白種老男人」的權力遊戲,學院整體的價值光譜反而可能更傾向建制派(establishment)的保守菁英品味。

「奧斯卡好白」運動的政治衝擊

奧斯卡獎在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沒有任何少數族裔演員入圍,加上描寫金恩博士民權運動的《逐夢大道》(Selma)、傳奇黑人饒舌團體N.W.A傳記片的《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接連在主要獎項遭受漠視,進而引發少數族裔及平權運動者不滿,在推特上發起「奧斯卡好白」(#OscarsSoWhite)運動,威爾史密斯夫婦、導演史派克李等人亦高分貝響應,拒絕出席頒獎典禮來表達嚴正抗議。

因此,去年影藝學院試圖平衡表面上的「黑白落差」,特別請來非裔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擔綱典禮主持人,但由於洛克在台上頻頻以亞裔刻板印象來開玩笑,不僅未平息黑人明星的怒火,反而節外生枝得罪另一派少數族群,刺激名導李安及《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演員喬治武井等人發出聯合聲明,要求影藝學院正視內部種族多元性不足的問題。

追根究柢,「奧斯卡好白」的現象根植於影藝學院遴選會員的遊戲規則 :

第一,要成為會員必須有電影代表性,若好萊塢工業體制(乃至全球電影市場)對有色人種已有先天性的歧視,少數族裔的從業人員自然不易獲得學院認可;

第二,奧斯卡會員採終生榮譽制,即便你是和電影圈脫節已久的老人,每年仍可享有提名及投票權,加上2004年後學院限定每年至多只能新增30名會員,新血汰換速度勢必極慢;

第三,奧斯卡入會機制採邀請及推薦制,除了奧斯卡入圍者之外,其餘候選人必須有另外2名會員的擔任「保證人」(sponsor)才可獲得會員資格,換言之,影藝學院的入會機制是一場屬於「自家人」的賽局,弱勢的外來成員很難打入白人菁英的小圈圈。 (相關報導: 2017奧斯卡觀察》好萊塢獎季的政治暗流:當頒獎典禮成為抗議現場 更多文章

2013當選影藝學院主席的雪柔布恩艾薩克斯(Cheryl Boone Issacs)恰巧就是一名非裔女性,當學院因「奧斯卡好白」聲浪而成為眾矢之的後,她也在媒體前宣示改革的決心,發起數項改革措施:一、學院會員身份改採10年制,10年內未產出任何電影者將可能被剔除投票資格;二、主席將提名3名少數族裔成員加入學院董事會(Board of Governors),三、學院將在既有的遴選機制外,發起全球性的會員邀請方案,目標是在2020年前讓女性及少數族裔會員的人數翻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