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FTA(1):韓國政策對台灣的啟示

美韓簽定FTA對台灣應有若干啟發作用。(取自網路)

國民諸君,吾國國民們懇切地期望我們國家成為先進國家,並且為此正積極努力著。然而,要成為先進國家並非努力做就可以成為的。必需要接受挑戰。沒有挑戰就無法成為先進國家。…FTA就是那個挑戰。─盧武鉉(2007)

以組織改造為契機,整合通商交涉談判、執行及國內對策為單一窗口後,提供了可提高通商政策實效之基礎。為提高通商與產業間之加成效果並且活絡溝通與合作,有必要提昇國民對通商政策之共識與支持。─通商產業資源部(2013)

前言

與台灣同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成長的韓國,其1990年代初期對外經貿政策雖以多邊協商(WTO)為主,但亦經歷了與其他國家類似的「雙軌貿易政策」(多邊與區域主義並重)轉換階段。特別是自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後,東亞區域主義盛行之下,韓國在繼續推動邁向全球經濟的經貿政策之外,亦開始重視區域經濟之合作。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後,金大中政府開始嘗試推動區域級雙邊的FTA協議,而其後繼之韓國總統,不論是同為進步派理念的盧武鉉政府,亦或是保守政黨的李明博或是現任的朴槿惠總統,都持續地將「推動FTA政策」,視為帶動韓國產業轉型的重要經濟布局。

而細數韓國簽訂FTA的歷史,事實上自與智利簽訂的第一個FTA生效(2004年4月)至今,不過才十年的歷史。但繼韓國在2007年起與東協FTA陸續生效之後,2011年7月韓-歐盟FTA正式生效,美韓FTA也自2012年3月15日正式上路。舉世之中,能與歐盟、美國和東協同時簽有FTA的國家,目前竟僅有韓國一國。此外,除了韓中日FTA之外,韓國與中國的FTA談判亦自2012年5月開始啟動,並預計在今年(2014)上半年將進入實質談判階段。至此,全球經濟規模從排名最大的歐盟、第二大的美國,第三大的中國,以及東協與印度等具高度成長潛力之大型市場都被韓國納入其FTA網絡之中。

相對於韓國在簽訂FTA上成功與的積極表現,對洽簽FTA面臨困境,同時又在第三地出口市場與韓國高度競爭的台灣來說,猶如雪上加霜,並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因此,對台灣來說,瞭解韓國政府是如何推動其FTA政策,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在對韓國數十年來積極推動FTA政策的並非連續的政權與單一政府。如前所述,韓國的FTA政策乃是歷經金大中和盧武鉉兩任進步派政府,以及李明博與朴槿惠兩任保守派政府以降,一貫的對外經貿政策。亦即,這種積極擁抱全球自由經濟的態度,是保守黨與進步黨對於解決韓國經濟問題的共識,而且這樣的態度並不會因政權的輪替而有所改變。

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在韓國政府推動FTA的大多數時間內,韓國總統其實不僅掌握了行政權,在協商當時國會也幾乎都是由執政黨佔多數。當盧武鉉推動韓美FTA時,其所屬的新千年民主黨為國會過半多數;而其後打著「CEO大統領」的名號並宣示達成「747目標」的李明博總統,則在民眾對進步派十年執政卻無甚經濟建樹的不滿之下,贏得總統大選,其所屬的大國家黨亦在隔年的4月國會議員選舉中獲得過半數選票。亦即,即便輪到保守政黨的李明博總統執政,執政黨同時擁有了行政與立法兩權。然而,自認為挾著民意高支持度的李明博總統,一方面不斷加速國有事業民營化的腳步,另一方面展現出比盧武鉉總統更積極的對外經貿戰略,而為了促成韓美 FTA 的通過,李明博總統於4月間又宣佈將全面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但,這又是一個未事先告知民眾的政策決策,因為,不論檢疫標準以及開放進口牛肉的年齡以及部位,完全未事先宣告與知會韓國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