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氣爆震驚世界,兩條以上街道面目全非。災禍若非發生在午夜,以此次氣爆威力之大,沒有人能想像熙來攘往的大街及兩旁屋廊下,會有多少死傷。絕不可能是三百多人,很有可能是三千人,甚至更多。
可是如此慘痛事件,整整一週(多長的時間啊!),民眾卻發現中央與地方在互踢皮球。高市推責給肇事的榮化、華運,以及主管石化業的經濟部及核准埋設管缐的前任市長(都是藍營)。行政院則祭出「三不政策」,把中央變配角,處理氣爆、石化業等棘手問題及災後重建,全成了地方(也就是綠營)責任。
當災民驚魂未定、急待救助,國際也睜大眼睛,看台灣怎麼處理這件大事時,我們的國家治理居然還在分藍綠!
國家是公的代表,屬於全體國民,不是一部分人的國家,因此國家治理只有公與私之分,沒有敵與我之分。它與政黨不同,政黨是私的代表,屬於一部分人而非全體國民,因此政黨眼中的「正常國家」各不相同,政黨與政黨之間也常有敵我之分。但政黨一經全體選票選出,它就進入國家治理,是公共利益的推行者與維護者,必須「公事公辦」,追求社會平等及公共利益,絕不容許黨派意識「以私害公」;因為社會平等及公共利益沒有敵我之分,「我們都是同一個黨」。這是民主時代「國家治理」的基本要義。
從這個基準點看這次高雄大氣爆的「災難政治學」,顯然兩黨都不及格。榮化、華運是肇禍者,明知管缐異常降壓,已經嚴重洩漏,還繼續輸送,這是「草菅人命」、「明知故犯」,即使沒有殺人之故意,也有公共危險之故意。而高雄市政府既然核准埋設在前(政府是一體的、施政是延續的),又收了榮化管缐經過費,就對市民安全負有責任,不能推說不知管線及箱涵,也不能切割前任與後任政府,更不能聽仼廠商廿多年不維修管缐,形同埋設一大堆不定時炸彈。
當然,「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陳菊本人及前任市長吳敦義、謝長廷不知地下管缐嚴重性是可能的,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有經歷這次可怕大氣爆,很少人會特別注意地下危險性。在高市四首長(都是市府老吏)請辭時,陳菊以「橫向聯繫錯誤」向市民道歉,表示自己事先不知情,也是可採信的。因為知情的相關老吏(他們就是鐡打的衙門)不對市長或新市府團隊詳細交代,本是官僚政治常態。大家只要讀讀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就可看出新主官與老佐吏在「知情」上有多少落差了!
根據研究,官僚(老吏)一般會有如下行為模式:一、在等級組織中,官僚傾向「避重就輕」提供長官訊息,掩蓋對自己不利訊息。二、官僚對政策和方案傾向支持與己有利、反對與己有損項目。三、每個官員在遵從上級指示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取決於對他們自己的利弊。如此,藍營指摘陳菊不知情是「說謊」,猶如綠營指摘經濟部對管缐「不負責」一樣,都太苛責了!
經濟部身為石化業主管機關,對榮化及大氣爆一問三不知,不是推給國安,就是推給地方政府,確實不負責。問題是,綠營連管線及箱涵此等小事也要責備經濟部,甚至部長不去頭七上香也被大肆批鬥,未免文不對題,把質詢當成藍綠對抗。張家祝反撃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