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改變過國家的前輩們 不必然是答案

行政院長江宜樺31日出席青年政策論壇,以「前輩們也曾改變這個國家」,期勉年輕人在過去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截取自直播畫面)

「前輩們也改變過這個國家!」行政院長江宜樺31日出席青年政策論壇時,「從這個基礎上」發表他的致詞。他說,「大家有責任在這個基礎上,做得更好。」

這段話,有點意思,雖然「貌似空話」。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時候二十六歲,他改變了世界(原子彈),還在繼續改變中;這可能說遠了,把目光拉回來,梁啟超與康有為等舉人「公車上書」的時候二十二歲,兩年後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決定投入革命事業,與恩師康南海漸行漸遠;孫中山「上李鴻章萬言書」時二十八歲,隔年組織興中會,未滿三十;這還不夠近,陳水扁擔任美麗島辯護律師時,三十歲不到;再拉近一點,「野百合世代」在時代交替的關鍵時刻,扮演廢除刑法一百條的「促進力量」,這是台灣解嚴廢止動員戡亂的關配套,從此再沒有人因為反對國家政策、批評國家元首、街頭抗議而成為「內亂罪」的嫌疑人。

說到這裡,剛好凸顯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差一點被「高層」放話指為疑涉「外患罪」的荒謬。

江宜樺出席青年政策論壇的緣由很簡單,就是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對比一下,二十四年前的「野百合學運」,靜坐中正紀念堂一周,促成廢除刑法一百條、國會全面改選、甚至接下來的總統直接民選;二十四年後的「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一個月,促成了執政的府院黨全面檢討「網路動員」、「青年溝通」,行政院成立青年顧問團,各部份想破頭運用各種網路技術進行「on-line」直播,由是可見,不同的「前輩」,回應青年的不同方法,創造出的結果,可以有多麼不同。

當然,就現實而言,此刻的前輩更注意「現實」,未必不好,比方說,基本工資看起來有望突破二萬元,到底是因為選舉到了,還是為了化解青年前景悲觀引起的各種抗爭,很難細膩分析,但重點是,基本需求能否滿足對國家對社會對未來更大的想望?

做為大學裡頗受歡迎的教授,歷經太陽花學運後的江揆,其挫折感不言可喻,在由教育部主辦,相對異議和雜音有限(甚至沒有)的場合,他可以放鬆且近乎真心的說,「我們都累得半死了,我們改變不了的事,他們可以改變。」江揆說對的是:前輩改變不了的事,確實只能期待來者;江揆說錯的是:人還在其位的前輩沒有說「累得半死」的權利,你可以告老辭官,就是不能因為挫折而放棄改變的可能。

「前輩也改變過這個國家。」直接說就是:「年輕人,我們不像你們想像的那麼冥頑不靈。」大家有責任在「這個基礎」上,做得更好,意思是:別輕易把得來不易的基礎打爛了。

江揆之言,語重心長,極盡婉轉,建設之前是否一定必須破壞?當然見仁見智,康有為站在君主立憲的基礎,梁啟超與之分道揚鑣,到現在立憲派與革命派對中國孰更有利,還是一個回不去的命題,重點是,改變中國的是梁啟超孫中山,而非康有為。更重要的是,當民主台灣已然誕生的時候,所謂「前輩」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對應年輕人爆發的熱情?即使他們爆發的力超過「前輩」的承受力?

太陽花學運佔領國會、退出國會,他們只是不要黑箱服貿,五個月過去,「前輩」們沒有正面回應,卻給了他們一個「疑似共諜案」,江揆口中的「基礎」之一,差點被前輩們自己打爛。江揆與馬總統出席青年論壇,在相對友善的年輕族群中,相互取暖,在場內合照與掌聲的熱烈氣氛中,馬江不能不正視「走出門說服力就不夠的事實」,因為他們的作為並沒有給年輕人一個「身體力行」的榜樣。

「前輩們也改變過這個國家」,真漂亮的一句話,但不能以此做為前輩們相對正確的理由。「年輕人終究會改變這個國家」,或許才是前輩們必須嚴肅思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