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式生意學:靈活爭取全球訂單 ─《開創新能源時代:台灣太陽能教父左元淮的傳奇人生》選摘(2)

元淮樂觀地預測,這只不過是太陽能市場起飛的預兆,等德國再生能源優惠電價補助政策的推行更加確定之後,其他國家勢必會跟進。圖為德國環境部(UBA)內屋頂的太陽能板。(資料照,顏麟宇攝)

德國推出再生能源優惠電價補助政策之後,太陽能市場有了顯見的成長,但是2002年,在對於紅綠聯盟連任的高度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此政策的前景仍然可慮,太陽能產業因此進入一段相當不穩定的動盪期,許多德國公司暫緩甚至取消訂單,茂迪的士氣之低靡可想而知。元淮的保命方法是以日本這一類的次級市場做為緩衝,但他深知這只是短期的應急之道,畢竟歐洲市場至少占有茂迪五○%以上的產能。

在等待情勢好轉的這段期間,茂迪取得了像是立法院或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等象徵性太陽能模組安裝標案,但是政府對於民間太陽能的推廣輔助不足,相較於人口十倍之多的日本,有二十MW的市場,台灣卻只有○.五MW,國內市場相當有限。反觀成長中的中國市場卻是全然不同的局面,因此元淮將更多重心放在開拓中國市場,而他在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時期建立的豐富人脈,成了大中華區業務主任廖誠昌的最大助力。廖誠昌不論到哪間公司,只要提到老闆的大名,幾乎都會獲得高規格待遇,努力開發市場的他,在這樣的利基點下因而簽下許多訂單。但以公司的長遠成敗來看,日本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實在無法和德國市場相提並論。

直到德國紅綠陣營於九月二十二日獲得連任,訂單才開始大量回流,茂迪還得到太陽能世界公司的空前大訂單,挪威再生能源公司的高速整合也讓茂迪取得史無前例的龐大矽晶貨源。在這一番榮景中,茂迪的產能由二○○二年的八MW,提升到二○○三年的十七MW,年營收由五.一八億大幅成長到一○.五八億,茂迪光電更在二○○三年榮登世界規模第十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並以台幣四十三元成為台灣第一間太陽能上櫃公司,而這時茂迪公司總營業額的八○%以上已來自台南光電事業部。

20170322-德國綠能專題,德國不萊梅bremen,不萊梅周邊附近民宅屋頂上的太陽能板。(顏麟宇攝)
紅綠聯盟連任的高度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此政策的前景仍然可慮,太陽能產業因此進入一段相當不穩定的動盪期。圖為德國民宅屋頂上的太陽能板。(資料照,顏麟宇攝)

二○○四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需求成長四○%,茂迪持續以一六%的轉換效率、價位品質兼具的競爭力,在三十五GW的全球產能中占有二.七%的產量,晉升為世界第九大太陽能電池大廠,同時也是亞洲除了日本之外,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公司。

需求大暴漲的市場勁道下,在多年的價格下跌後,太陽能電池的價格反向成長了至少三○%,儘管茂迪的三條生產線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生產,滿滿的訂單依然必須等到二○○五年才得以交貨。元淮有了福田的襄助,取得董事會對興建南科二廠這座未來生產大本營的支持,在趕工期間,他還說服董事會加碼投資九百萬美元,到了二○○五年十一月,產能已由每個月生產一百六十萬片電池,提升到兩百五十萬片。

元淮樂觀地預測,這只不過是太陽能市場起飛的預兆,等德國再生能源優惠電價補助政策的推行更加確定之後,其他國家勢必會跟進,太陽能產品的效能不但能夠再次突破,藉由大規模生產,生產成本和售價更會持續下滑,刺激商品普及化,成長空間看似無窮無盡! (相關報導: 馬紹章專文:不確定會否崩潰的中國,能買下全世界? 更多文章

熟悉各國「 商道」

這時和元淮有過合作關係的商業夥伴,已經累積到上千名之多,他所信奉的商場格言是:「最棒的合夥關係反映了信任與尊重,並藉著追求共同利益,達成單打獨鬥無法創造的雙贏局面!」透過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他同時也學到了許多不同的「商道」。元淮最喜歡和挪威、德國等中歐、北歐的商業夥伴合作,因為只要價格討論好,就不會輕易改變,雙方容易建立互信、鞏固共同利益的夥伴關係,可是在和中國或台灣的商人談判時,卻常出現討價還價的情況,他深深覺得這樣的行為不但缺乏意義,更會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元淮舉了個例子,比如雙方可能已經說好平均售價是一美元,對方卻突然反覆:「我們說好五角,對嗎?」元淮就必須再一次提醒道:「不,我們講定的是一美元,我還寫了下來!」對方才知難而退:「對不起,我忘記了。」在這樣的局面下,雙方如何建立長遠的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