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自由來齊集這裏》從香港到台灣 港人謝台並肩同行:「這裡是離家最近的地方」

台北保護傘餐廳,為香港律師黃國桐協助在台尋求庇護的香港人維持生計,在台灣公館開設的餐廳。(蔡娪嫣攝)

2019年中,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激發台灣人民「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亡國感,也讓隔年台灣總統大選的選情重新洗牌,港台之間儼然形成「命運共同體」般的堅韌連帶,台灣也成為許多示威者的避風港。

說起在台灣的這些日子,有人試著融入台灣社會,開始上菜市場學中文;有些人品嚐寶島慢步調、享有餘裕的生活況味,有些人即使呼吸著自由空氣,仍然心繫身在彼岸的「手足」,每天看著直播掉淚。「我們離開的理由,絕對不是因為不愛香港......」念著家人與家園,他們的思緒從未遠離香港,但舉目所及之處,都是台灣新生活的開端。

「這裡是能夠生活的地方,」被問及選擇居住在台灣的原因,嫁來台灣多年的港人Samantha坦言,結婚時覺得台灣生活環境比較舒服,香港的住所連洗澡空間都沒有,沒有想太多就搬來台灣,但期間考慮到香港的市場大、機會多,夫妻間持續討論要在台灣或香港打拚。不過在2014年過後,兩人就下定決心留在台灣:「對我來說,沒有辦法為了金錢妥協而放棄自由。」

從太陽花、雨傘運動到反送中

2014年3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當時已身在台灣的Samantha坦言,自己起初並未對此多加留意,雖然支持學生訴求,但仍持超級「和理非」立場,認為學生不該破壞公物、闖入行政院。但在運動期間,Samanth對台灣學生尋求國際社會支持的組織能力感到驚嘆,也感受到學生對國家的熱愛,才開始關注台灣的政治議題。

而在同年秋天,香港雨傘運動登場,港警在9月27日動用催淚彈鎮壓,Samantha有生以來首次目睹香港街頭出現催淚彈,義憤之下立即坐上隔天第一班飛機回港,甚至拖著行李直接去金鐘聲援運動,協助運送物資;去年反送中抗爭爆發後,Samantha幾乎每週五都搭晚班飛機回香港參加遊行,週日再趕飛機回台繼續上班,直到7月21日發生「元朗白衣人」事件,港台兩地的家人才出於擔心勸阻她別再回港。

香港反送中抗爭一週年:2019年6月9日,103萬港人走上街頭反對修訂《逃犯條例》(AP)
香港反送中抗爭一週年:2019年6月9日,103萬港人走上街頭反對修訂《逃犯條例》(AP)

台灣是能夠「選擇生活」的地方

「以前在中環吃飯,周遭都是說英文,現在都變成了國語,」Samantha直言,儘管現今在香港工作的薪水還是很高,但過往國際化的環境似乎被中國力量滲透得越來越深,公司也開始要求員工避免在社群媒體上政治表態,她感受到香港的自由逐漸被收緊,無法再暢所欲言。

「在台灣,即使知道同事與我政治色彩不同,大家還是能同台吃飯呀,你不必擔心對方會去告發、舉報你。我無法在那種扭曲的世界生活......綜合各種因素,無論是環境、自由、社會風氣,我覺得台灣是比較能讓人生活下去的地方。」

「台灣生活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性。在香港,你根本沒有辦法脫離都市。」已經入籍台灣的「香港邊城青年」Kuma則點出台港兩地的差異:「香港花費、競爭都很高,很多人周六也要工作,只為了拚過本地人甚至是外國人。在台灣,你至少有『選擇』過不同生活的餘裕,可以到花東過安靜生活,也能留在都市。」 (相關報導: 勇氣智慧也永不滅》牽掛香港,關心台灣 林榮基在異鄉重燃抗爭之火 更多文章

Kuma也指出,香港生活講究快狠準,人也變得急躁,他笑說:「若有人搭港鐵『嗶卡』慢了一秒,常常會被後面的人不耐煩地『嘖!』譴責一下。」台南香港關注組的曉琳數年前赴台旅遊,愛上寶島的慢節奏,來台定居至今3年了,她說對一切都很滿意:「台南比較有人情味,大家可以聯絡感情。香港城市生活壓力大,空間小,所以人會很煩躁,給陌生人的時間或耐心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