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捀斗」,60年後見父親死刑判決 她困惑:白色恐怖加害者在哪?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丁螢雪(左)質疑,白色恐怖的「真相」在哪?加害者在哪?有補償金就能平反嗎?(人博館提供)

「我從小也不懂得去問、也不敢問,我一直沒有很認真探討我父親為什麼被關、為什麼會死……」5日國家人權博物館進行5冊白色恐怖口述史新書發表會,如今受訪者之一、年近70的受難者家屬丁螢雪,其父丁桂昌於1957年因涉「台灣軍人監獄在監馬時彥叛亂案」遭槍決後,丁螢雪一直困惑父親為何而死?母親為何離開這個家?真相為何?如今雖然收到促轉會一紙回覆名譽證書,也在2017年終於看見父親的死刑判決,丁螢雪仍困惑:白色恐怖的「真相」在哪?加害者在哪?有補償金就能平反嗎?

據人博館白色恐怖口述史第5冊《話當年父兄蒙難》採訪,丁螢雪出生於1952年,父親丁桂昌在她6歲、1957年就過世,家人說那時丁螢雪替父親「捀斗」時,沒人敢來拈香,因為丁桂昌是被「銃殺」(槍殺)的,傳統上認為做壞事才會被槍殺。至於母親,在父親坐牢時就已離婚了,丁螢雪一直困惑,為何母親要離開?甚至深覺被拋棄,歷經60多年依然好奇:媽媽是不是因為離婚的不幸,為了把過去的不愉快忘掉,才當作沒有我這女兒?

「對父親的了解都來自親戚跟祖父喝酒聊天時的片斷訊息」

而5日丁螢雪現身時表示,她其實從沒見過父親,只知道父親當年參加讀書會、有人來家裡搜到幾本馬克思的書、父親就沒回家過了,第1次判12年、後來判死刑,說是因為他在監獄參加叛亂組織──這些事情丁螢雪也是到長大才知道的,家裡沒人講、她不敢問,對父親的了解都來自親戚來訪、跟祖父喝酒聊天時聽到的片斷訊息,直到1999年有白色恐怖受難者申請補償,她才積極去尋求理解父親的事,表姑也把父親的書信轉交給她。

儘管丁螢雪從未見過父親,卻也因為父親的死受到許多折騰。她記得自己從初中到高中6年,每1學期都會被教官叫去、直說「妳爸爸是匪諜」。那是個無法講台語、只能說北京話的年代,「匪諜」一語更是沉重,即便有些老師知道狀況,但也總覺得「你父親被槍斃,一定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因此丁螢雪一直想把父親的存在抹煞掉,不想讓人知道父親是怎樣的人。

「現在想想真的很慚愧,一直覺得好像非常不名譽,也是很怨嘆說爸媽都不在、一個人寄人籬下……我後來長大了,比較能去理解當初的事情。」丁螢雪說,當年父親被槍決時,丁螢雪才6歲,如今丁螢雪已年近70,她明白雖然丁桂昌當年參加讀書會讀的都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書,但應該不是真的「匪諜」,死刑判決指控丁桂昌參加「再叛亂」組織,那應該也是思想叛亂、不是槍桿子叛亂──然而丁螢雪也曾困惑:爸爸到底是不是傾向「那一邊的國家」的共產主義信徒?後來她才明白,當年許多高知識分子確實心裡都嚮往社會主義,但那跟現在的中國共產黨是不一樣的,她也跟許多前輩聊過、接受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訪談,心裡才豁然一些。 (相關報導: 徐旭東看出端倪?2020政治獻金5800萬分47朝野候選人,沒給蘇震清 更多文章

20200805-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人博館提供)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丁螢雪表示,透過與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見圖)的訪談,心裡才豁然一些。(人博館提供)

「家裡有變故的家屬,生活上、成長上的艱辛,大家應該有所體會……歷史不能回頭,我們要繼續往前,現在政府要朝向盡量把白色恐怖時期檔案開放,我們希望促轉會幫忙釐清一些以前白色恐怖時代的案子、讓我們也了解一下──我們當然有收到『回復名譽證書』,但人都死了,這有什麼用呢?」丁螢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