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後 互設辦事處成「災後重建」首要目標

現階段政府力求確保兩岸制度化協商正常進行,而兩岸互設辦事處如期推動,將成為「災後重建」的首要目標。(吳逸驊攝)

反服貿群眾將於10日傍晚退出議場,抗爭風波暫告一段落後,總統府也著手針對兩岸政策進行盤整。國安高層透露,在反服貿抗爭衝擊下,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上半年來台「可能性極低」,現階段政府力求確保兩岸制度化協商正常進行,而兩岸互設辦事處如期推動,將成為「災後重建」的首要目標。

反服貿抗延燒近20多天,除服貿協議審議過程中斷外,兩岸往來成為抗爭「重災區」。儘管3週以來不乏涉台智庫持續來訪,但包括中國對台工作系統及北京、上海涉台智庫,近來針對反服貿抗爭後兩岸關係發展,不約而同向我方人士傳達張志軍於上半年來台的可能性極低的態度。

據透露,儘管我方仍有意推動,陸委會與國台辦更依既定時程,於抗爭初期展開首次工作層級的意見交換,但對岸已明確表達「再看看情況」的保留態度,除了觀察服貿協議審議進展外,台灣輿論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討論過程中是否再出現激烈對立,也是北京判斷張志軍訪台計劃能否繼續推動的重要指標。

國安人士透露,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兩岸均同意在反服貿風波暫告一段落之後,台灣至少應確保兩岸制度化協商不受影響。據轉述,中方所指不僅是海基、海協兩會的既定談判及交流,更重要的是兩岸互設辦事處應持續推動;而雙方也獲致共識,在面臨國會及民間反彈勢力的壓力下,我方仍會維持兩岸兩會的正常接觸,並且讓互設辦事處在兩會管道中繼續推動。

據轉述,在近2、3週來中國對台工作系統及智庫與我方政、學人士接觸之中,對岸十分憂慮若張志軍的台灣行無法在今年實現,將直接影響後續兩岸協議商談,尤其是互設辦事處的協商進程,自然也連帶使得我方仍懷有期待的馬習會可行性更低。

在近日兩岸意見交換的過程中,我方重申馬英九總統之所以在第2任力推兩岸互設辦事處,用意在於提高兩岸制度化協商的位階,使兩岸對話可以由第1軌的官方主導。

但據轉述,中方對台部門向我方表示,反服貿抗爭後,台灣內部對中國政策及兩岸關係勢必有一番爭論,若兩岸互設辦事處的計劃因反服貿抗爭受到擱置,將導致近2、3年來兩岸推動制度化溝通,以及增加互信等努力被抵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