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豪專文:古巴的糖業鐵道經驗漂洋過海而來

清代台灣牛車是最具代表性的貨運業。(資料照,呂紹煒攝)

糖業鐵道是臺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糖業鐵道從二十世紀初期就跟人力輕便鐵道共同肩負起地方交通的重責大任。後來,人力輕便鐵道先離開了歷史舞台,糖業鐵道轉而跟汽車運輸一起維繫著地方的人流與物流,直到戰後仍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糖業鐵道顧名思義,跟機械製糖業有很大的關係──問題是:機械製糖業者為何會想到要利用鋪設鐵道來節省原料與砂糖的運輸成本?

原來,世界重要甘蔗糖產地的中南美洲──古巴,早在一八三七年就已經開始使用鐵道運輸於糖業生產。古巴跟臺灣很像,原始狀態中的陸上交通與內河航運都很不發達,西班牙人殖民統治古巴之後,雖然致力發展當地的製糖業,卻受限交通條件無法大規模生產。後來蒸汽鐵道隨著產業革命而問世,西班牙人將之導入古巴,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當地製糖業原本面臨的困境,還大幅改善了古巴的陸上交通系統,古巴的糖業鐵道很快地形構出一張網狀路線。

「古巴經驗」很快地傳播到整個拉丁美洲以及鄰近的夏威夷。

臺灣第一家機械製糖廠是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所完成,時間點是一九○二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蓋好製糖廠之後,同樣面臨如何運輸原料與成品的問題。剛好,這時候軍用人力輕便鐵道撤廢風潮興起,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就在這一年的二月八日,透過臺灣總督府向軍方借得六.四公里軌條,築成兩條路線。後來,其他機械製糖業者也效法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作法,在自家工廠附近鋪設人力輕便鐵道。

臺灣糖業圖(年代不詳)
臺灣糖業圖(年代不詳)

一九○五年六月十一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專務董事山本悌二郎帶著機械、化學、農務等三個部門的技師,前往夏威夷考察。他們發現當地會利用小型蒸汽機關車來運輸甘蔗,不僅速度快、運載量也比較高。

他們回到臺灣後,便在繳交給公司的考察報告中建議,可以修築糖業鐵道。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內部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在橋仔頭工廠試鋪一小段鐵道,嘗試運轉的效果,的確勝於人力輕便鐵道,便決定向臺灣總督府申請鋪設以蒸汽機關車為牽引的鐵道。一九○七年二月獲得臺灣總督府許可,同年十一月,與橋仔頭工廠共築成製糖鐵道五線,這是臺灣糖業鐵道的嚆矢。

日治時期橋仔頭糖廠及糖業鐵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屏東台灣製糖本社)
日治時期橋仔頭糖廠及糖業鐵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屏東台灣製糖本社)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糖鐵」(圖片來源:《臺灣寫真帖》,1908)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糖鐵」(圖片來源:《臺灣寫真帖》,1908)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做法再次引起其他機械製糖業者仿效,臺灣製糖鐵道很快地在臺灣普及開來。只是,專門提供一般大眾使用的「營業線」,里程平均約五百公里,在一九一九年之後幾乎沒有增加;相對而言,專供企業運輸原料與商品之用的「專用線」,從一九一○年開始一路增加,到了一九三七年已經超過兩千公里,約為「營業線」的四倍。

臺灣製糖蒸汽鐵道營業里程統計(單位:公里)
臺灣製糖蒸汽鐵道營業里程統計(單位:公里)

1907年臺灣製糖率先開啟糖業鐵道的鋪設,其在該年度營業報告書中附了繪製有相關路線的地圖,是研究相關課題彌足珍貴的圖資。

原本製糖鐵道是不打算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

臺灣總督府在一九○八年制定了《臺灣私設鐵道規則》。我們可以把這部法規理解為臺灣民營鐵道的管理規則,等於是說,臺灣總督府將這些製糖鐵道定位為民營交通工具的一種。 (相關報導: 趙少康選國民黨主席「1年條款」解套有望?組發會主委揭2種可能方案 更多文章

有了這部法規,臺灣製糖鐵道從一九○九年以後開始提供給一般民眾使用,老一輩臺灣人回憶中搭乘糖廠「五分車」通勤、通學、旅遊、外出等畫面,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