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璋觀點:淞滬戰爭奠定了蔣介石的領袖地位

許多人認為九一八是蔣介石不可饒恕的罪惡(不抵抗)。(圖/維基百科)

蔣介石三月九日日記:

批閱電俞濟時告以,庚酉電所稱頃閱本月三日上海新聞報報載,據大美晚報消息,據十九路軍駐滬人員聲稱此次全線撤退,係因瀏河第八十八師部隊先行撤退云云,職師向未奉令分防瀏河與事實不符,顯係別有作用,深恐淆惑觀聽,僅以電聞等語已悉,此次撤退實因兵器力量懸殊,傷亡過重而先被擊破之地區,係小傷廟夏家蕩間,業經蔣總指揮東電報明報載云云,不須計較事實證明何畏浮議,目前宜急調查損失與傷亡確數。

明明是指揮官指揮不當,八十八師含冤受謗,蔣以大局為重,反而替蔣光鼐說話,謂「此次撤退實因兵器力量懸殊,傷亡過重」,並勸俞濟時「不須計較事實証明何畏浮議」蔣氣度之恢宏有如此者。

淞滬戰役後蔣之行事作風漸為世人瞭解,許多一流的人才被納入南京政府。也有許多高級知識份子開始支持蔣介石,胡適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胡適在《獨立評論》163號(1935年8月11日)有篇文章〈政制改革的大路〉謂:

蔣介石先生在今日確有做一國領袖的資格,這並不是因為「他最有實力」,最有實力的人往往未必能做一國的領袖。他的資格正是錢先生說的「他最近幾年來所得到的進步」。他長進了;氣度更闊大了,態度變和平了。他的見解也許有錯誤,他的措施也許有很多不能滿意的,但大家漸漸承認他不是自私的,也不是為一黨一派人謀利益的。在這幾年中,全國人心目中漸漸感覺到他一個人總是在那裡埋頭苦幹,挺起肩膀來挑擔子,不辭勞苦,不避怨謗,並且「能相當的容納異己者的要求,尊重異己者的看法」。在這個沒有領袖人才教育的國家裡,這樣一個能跟著經驗長進的人物,當然要逐漸得著國人的承認。……所以蔣先生之成為全國公認的領袖,是個事實的問題,因為全國沒有一個別人能和他競爭這個領袖的地位。

一月二十五日,蔣得密報馮玉祥糾合舊部宋哲元、龐炳勛、孫連仲等部開赴豫、皖,並派人在京滬活動。一月二十五日日記:

公閱畢嘆曰:「強寇壓境,國勢危殆,而軍閥預謀死灰復燃,將士又多飢疲衰頓,余無名位亦何忍坐視,是公之心痛苦極矣」。下午出席中央常會,接孫科辭職三電,公退而又嘆曰:「軍中絕食,哲生辭職,到會之人默坐無策,且此等皆有大罪於黨國,為余所打倒者,而今乃同集一堂,目見播惡,余心之痛,有誰知哉」。

蔣在一月二十五日面對一批曾經被他打倒,幾個月前又聯合反對他的政敵,雖然心痛,但卻能大公無私地帶領大家渡過一次民族災難,其不避怨謗氣量之大,正如胡適對蔣的觀察,「蔣先生已經是『全國公認的領袖』」。

九一八到底誰抗日,誰不抗日?

許多人提到九一八,並且認為九一八是蔣介石不可饒恕的罪惡(不抵抗)。看到這樣的說法我非常驚訝,因為歷史的真相是蔣介石從來沒有下令張學良不抵抗,不抵抗是張學良自己的決定,張學良對九一八東北淪陷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張學良也多次在公開場合,甚至在蔣介石死後,唐德剛、郭冠英的口述歷史、哥倫比亞大學的口述歷史也多次強調不抵抗是自己的做的決定,與蔣介石無關。 (相關報導: 新光一號戰火燒不停!基金律師說沒收到開會通知,晶華管護痛批兆豐「滿口謊言」 更多文章

事實上當時中國軍事力量不堪一戰,軍、政、學界領袖許多人主和,主和是拖延開戰時間的意思,拖延的方法有寄望友邦調停者,有寄望國聯干涉者。一九三一年九月初顧維鈞感覺東北情況詭異,求見張學良並提出警告,張學良「似不以為意」。事實上九一八以前全世界沒有人相信日本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兵占領整個東北。張學良以過去的經驗以為日本人騷擾性的軍事行動以後,透過談判占點便宜便會退兵,中央當然也沒有料到日本人居然敢占領整個東北。所以東北不抵抗淪陷是事先大家都誤判情勢,張學良當時是陸海軍副司令兼東北邊防軍司令,應首先發覺日本軍事行動異於往常,應該收回前令,下令就地抵抗,張學良在發現日軍企圖以後還不抵抗實在有虧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