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CIP)、彰化建國科技大學及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今(19)日簽訂產學合作備忘錄。
彰化縣長魏明谷、CIP台灣區計畫執行長侯奕愷、建國科技大學董事長吳聯星、校長陳繁興、中國鋼鐵公司執行副總王錫欽等人與會,三方攜手打造全國首創「離岸風電維護運轉學徒制」,計畫分為種子教師與專才學生培訓,將邀請世界級丹麥風能學院講師來台授課。
表現優異的學生亦有機會遠赴歐洲進行技術證照訓練,且將獲得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於彰濱外海獨立開發或與中鋼合作開發的風場優先錄用。
產官學合作 大四可到歐洲實地學習
魏明谷表示,縣府與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建國科技大學產官學合作,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與建國科技大學建教合作,踏出第一步,建置離岸風電維運的學徒制,不僅要培訓種子教師,透過這樣的合作,在地青年也可到在地大學讀書,培養風電產業的人才,學生在大二、大三學習課程後,大四便可到歐洲去實地學習數月。
學費將由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負擔,學生學習有成以後,也可到離岸風電廠公司或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上班,很高興建國科技大學拔得頭籌,成為全台灣第一所在地培養風力發電機電技術人才的大學。
CIP台灣區計畫執行長侯奕愷表示,本土化最重要核心是人,將資源投資在人才身上,最重要的是投資在彰化的年輕人身上,這不僅是在台灣第一個完整維護運轉學徒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開發商與學校直接推動的維運學徒制。
侯奕愷更舉例六年多前,英國有推動類似的計畫,當時創立計畫時有八位年輕學徒參與長期學徒制,時至今日都還在維護運轉領域活躍,有些更躋身到高階主管地位。
侯奕愷說,四個多月前在彰化縣政府協助下與建國科技大學開始密切合作,並與理工學院學者教授討論,終於將課程骨架訂定完成,更獲得最具指標性的中鋼企業支持加入,共同擴大建國學生未來就業機會。
侯奕愷進一步指出,維護運轉不僅要在地化,更要百分之百的「彰化化」,藉由長期完整的學徒制歷程,讓學子未來都能在彰化的離岸風場服務。
侯奕愷表示,維護運轉是個穩定且長達20到25年的產業,期望讓在地學子優先能加入這項領頭產業,而且課程設計上並非侷限性,當學生們走過完整學徒制後,將具備有國際風場工作能力,讓學子未來能「立足彰化、放眼國際」。
建國科技大學校長陳繁興表示,這次在彰化縣政府的引薦之下,與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合作,培養離岸風力的運維人才,建國科技大學非常榮幸,搶到亞洲第一張門票進入離岸風電的電廠。
陳繁興說,這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程,在挑選學生的時候,將以工程學院學生為主,包括機械電機自動化、電子通訊等等,前半段18個月基本課程在學校上課,為因應配合上課,也會送老師到丹麥接受風力發電的學習,後半段18個月則前往CIP所安排的風場實習,並將學生視為正式員工,給予全額薪資以及必要設備與配備。 (相關報導: 楊雅雲觀點:如何讓銀行敢借錢給離岸風電公司? | 更多文章 )
陳繁興指出,實習後,CIP會再將優秀學生送到丹麥接受4個月的實習,訓練完成後還要接受一個國際的考照,取得證照之後,除了到台灣可以工作之外,也可以到世界各地風力發電風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