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聚焦中小企業,對標納斯達克

2021年,北京當局倡議「三次分配」、「共同富裕」,可能會為中國經濟與社會帶來劇烈變化(AP)

9月2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近平通過視頻發表致辭。致辭中披露,中國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

這是時隔三十餘年,中國大陸資本市場迎來又一個全國性證券交易所,至此形成了京滬深三足鼎立之勢。

隨後,中國證監會發文解釋,在定位方面,北交所將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尊重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和成長階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凖性。

分析人士指出,北交所的成立,意味著新三板改革步入了新階段,將進一步完善多層級融資渠道。

何來北交所?

中國目前已在上海和深圳分別設立證券交易所,同時在北京逐步發展出「新三板」。

新三板實質上是一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定位於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開轉讓和發行融資的市場平台。

新三板早在2006年就開始運行,但一開始僅限於北京高科技中心中關村的企業,因此成交量極小。2012年,「新三板」範圍擴大,除中關村外,還加入了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三個國家級高新區。不過僅一年後,證監會就將「新三板」的規模擴大到全國。

不同於中國的滬深兩市,想要進入新三板的企業要求很低,主要硬性指標僅為經營滿兩年,同時「新三板」不設漲跌幅限制,價格變動很劇烈。

正因為如此,對入場投資者設置較高門檻,參與者主要是專業投資者,因此整體活躍度較低。大量在「新三板」掛板的公司,甚至從未交易過。

將要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將要在新三板的基礎上改革而來。

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李求索介紹,2019年以來,新三板市場已經形成了由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依次遞進的市場結構。目前三層的掛牌公司分別為5988/1250/66家,總股本分別為3450/1295/108億股。

京滬深三家交易所如何分工,市場仍在觀察。
Reuters
京滬深三家交易所如何分工,市場仍在觀察。

中國證監會在周四晚表示,將進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以現有的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組建北京證券交易所,總體平移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

按照目前設計,新三板企業可由基礎層、創新層、北交所,「層層遞進」的方式實現北交所上市,因此北交所將作為場內市場,而新三板則成為了北交所的場外板塊。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向中國媒體表示,北交所的成立,徹底地解決了新三板的市場定位和法律地位問題,新三板從「全國第三個證劵交易場所」真正升級為一個獨立公開的「證券交易所」。

此前,新三板的精選層公司,雖然掛板交易,但卻不是正式上市交易,因此會遇到公募基金、社保基金能不能投資等問題。

聚焦中小企業,對標納斯達克

目前來看,北交所將專注中小企業融資上市。證監會並表示,要構建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涵蓋發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續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基礎制度安排。

中國證監會負責人還表示,將著力打造符合中國國情、有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台。其中,「專精特新」具體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目前有科創板,目標是聚焦核心技術的科創企業;深交所有創業板,目標聚焦成長性創新創業企業。

雖然證監會稱北交所將與滬深交易所堅持錯位發展。但三者具體如何區別和分工,還有待觀察。

對此,銀泰證券股轉業務部總經理張可亮解讀,上交所重點服務長三角,定位於硬科技企業;深交所重點服務大灣區,定位於新經濟企業;北交所重點服務京津冀,乃至整個北方,定位於創新型中小民營企業。

上海交易所資料圖片。
Reuters
上海交易所資料圖片。

無論是新三板,還是如火如荼的科創板,設立之初都被認為是「中國版的納斯達克」。美國的納斯達克成立於1971年,以電子化交易、服務中小企業為特點,矽谷的科技企業多在此上市,目前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

但新三板和科創板,在流動性和參與門檻上都與納斯達克有一定距離。目前,從分層制度、做市商制度來看,北交所與納斯達克其相似度最高,具有一定潛力。 (相關報導: 不是新債主,而是協助發展新資源!法國學者高敬文:台灣與索馬利蘭關係是進軍非洲新模式 更多文章

不過,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恆在財新網撰文提醒,北交所還需要在調整准入標凖、降低門檻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