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冠世界》全球貿易格局的震蕩重構:從「越南罕見負增長」到「大量訂單回流中國」

(BBC中文網)

在因新冠疫情嚴格實施封控措施三個月後,越南政府宣佈,從10月1日起解除封鎖。

越南不得以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公認的目的是為了復工復產,使關乎經濟命脈的製鞋、製衣、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重回正軌。

但出乎意料的是,解封前後,數以萬計的進城務工人員擔心感染新冠而選擇逃離南部工業區,回到鄉村,出城的隊伍蔚為壯觀。根據越南政府統計,離開城市的務工人員達到210萬人。

在封鎖期間,越南歐盟商會9月透露,18%在越南的歐盟企業已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另有16%正在考慮這樣做。10月開始的「用工荒」可能使這種轉移加劇,而中國是最可能的目的地之一。

然而在此之前,疫情帶來全球貿易格局重構,越南一直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前有川普時代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後有疫情帶來的供應鏈斷裂恐慌,不少跨國企業開始意識到過於依賴單一國家進行生產的風險,開始有意識地分散風險,將原本集中在中國的生產線遷出,而越南往往成為首選。

越南官方統計顯示,第三季度該國GDP同比下降6.17%,為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下降。此後中國公布統計數據,雖然三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回落,但外貿繼續高歌猛進——前三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2.7%。其中第三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15.2%。

疫情帶來的全球貿易和亞洲製造業產能重構在持續發生,其過程似乎並未遵循簡單的直線邏輯。

訂單為何回流中國

對中國而言,新冠疫情對貿易的影響是「低開高走」。

在疫情爆發後的半年,中國外貿持續走低。去年六月底,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召開會議「穩外貿」。作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他認為「外貿環境依然嚴峻複雜」,「對此必須有充分估計和凖備」。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說法。雖然防疫物資出口蓬勃增長,但從5月開始,出口總量由升轉降,進口則繼續受量價雙重打擊刷新逾四年最低。

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過去20年中國發展成世界工廠,歸功於中國較低的綜合成本。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介紹,一個國家產能是否充足?受過訓練的勞動力是否充足?政府的補貼如何?交通運輸如何?這些方面都需要計算成本。

但是疫情爆發初期,大面積停工停產使跨國企業意識到,成本不再是企業唯一的考量,產能風險逐步展露——交通阻斷,工人無法返工,大量工廠被迫停工。

生產線回流被一些國家提上日程。去年4月,日本政府拿出2435億日元(約158億元人民幣)用於改革日本企業的供應鏈,使其不會過於依賴單一國家。雖然未明確說針對中國,但日本在海外的產業鏈絶大多數集中在中國,使中文互聯網上關於日本補貼「搬家費」撤離中國的討論甚囂塵上。

不過很快,擺在企業面前的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搬無可搬。吳靖介紹,發達國家擔心的是中國工廠關閉,當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封鎖抗疫,他們的工廠也都關閉。在東南亞和中國各建一個工廠,可以分散區域風險,但當發生全球大流行病,供應鏈風險不可分散時該怎麼辦呢? (相關報導: 從煤炭、咖啡、衛生紙到iPhone晶片.....牛津學者警告:這個冬天全世界什麼都缺 更多文章

「中國防疫措施嚴格,供應鏈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很強的穩定性。」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介紹,同時中國政府將營商和信貸政策向製造業傾斜,填補產業鏈中的弱項和短板,以圖保持並提高製造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