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混亂的2021年後,全球局勢如何改變,而明(2022)年又會是怎樣的一年?細讀經濟學人列出的2022年十大潛在風險,包含了台海衝突、中美問題、中歐問題,對歐洲而言,亞洲國家重要性日益提升。前閣揆、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在風傳媒高峰論壇《2022大趨勢》中分析,我們正見識到前所未有的國際局勢,這是一個充滿「新常態」(new normal)的時代,而且這樣的情勢將衝擊我們所有人。
陳冲分析,近百年來,當「新常態」一詞密集出現時,常表示大事正要發生,近代歷史上發生的事件包括:世界大戰、推倒柏林圍牆、網際網路出現等皆是如此。如今,多種新常態同時發生,包括通膨、氣候變遷、數位貨幣、區域經濟整合,身處其中的我們何其有幸又不幸。
民眾出現通膨預期,比通膨本身更嚴重
陳冲指出,多種新常態中,通貨膨脹位居核心,其他的問題可說都是環繞通膨問題、互相影響。此處所謂通膨,並非依照經濟學家定義,對專家而言專家,通膨只是暫時的。然而,當一般企業、民眾對通膨都有感時,代表通膨已是全面的問題。對通膨的預期,比起通膨本身更可怕。(延伸閱讀:重磅專訪》美國升息衝擊多大?通膨將繼續燒?前閣揆陳冲:「全球局勢之混亂,沒有任何教科書講過!」)
而通膨影響的是所有社會經濟局面。以能源為例,COP26(世界氣候峰會)的兩大節能重點是減碳和減少甲烷排放,但兩者都會造成物價上漲。先不談減碳會影響電力供應,首先就會影響水泥、鋼材等建材價格;對營建業者而言,預售屋已經售出,開始蓋的時候,建材卻陸續漲價,成本上升帶動資產價格上漲,到明年的影響恐將更加顯著。而若想減少甲烷排放,必定造成肉品價格上升,帶動消費物價上漲。 天然氣、火力發電將減少,加上反核聲浪高,電力價格上漲勢在必行,對於家庭、企業都都不是好消息。Google看準台灣電力價格低,在彰化設立資料中心,未來也勢必受電價上漲衝擊。
在區域經濟整合的議題中,反全球化和貿易戰也是物價上漲的因素。陳冲舉例,中國九月宣佈能耗雙控,市場即預期十二月聖誕節禮品金額將漲價。疫後供應鏈重組勞力短缺也是全球性議題,尤其在美國,振興經濟方案造成就業意願降低。勞力短缺也將造成物價上漲。
而Fed的量化寬鬆政策,雖早已備受討論和檢視,但攤開擴表的數字來看依然非常驚人: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從2008金融海嘯後的2.3兆美元,擴張到如今將達9兆美元,增加數量是比美國立國兩百多年來發行的鈔票總金額還大,這便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再談談剛落幕的COP26。以中國今年九月推出的能耗雙控政策為例,早在2010年的十二五計畫就出現過,如今因應COP26,又在十四五計畫中被提起。各國也紛紛針對能源危機表態,如我國國慶演說當天,「氣候變遷」陳述的內容就達到116字之多,10月21日,美國政府六個部會同時表示「能源已成國安危機」,日本不但宣佈修改能源計畫、矢言2030年減碳46%,更不排除重啟核電廠,各國都擔心自己國家節能沒有進展。然而,即使知道能源危機的嚴重性,依然沒有國家願意踏出第一步、犧牲自己的競爭力。
通膨這麼嚴重,Fed到底會不會升息?陳冲分析,鮑爾已經表明2022年將升息三次,且在美國兩黨支持下,他續任的機率非常高,因此升息「幾乎已成定局」。不過值得玩味的是「幾乎」兩字,這是因為升息並非說做就做,需要事前佈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縮表」,也就是得事先控制貨幣供給,說服拜登及財政部縮減發債,收回遍地美元。既然升息勢在必行,就需要完成縮表的前置作業,而縮表將是一項艱困工程。
對於台灣的未來,陳冲認為台灣人的勤奮就是最好的資產,也是從二戰後至今台灣不斷成長的的動力來源。然而,他也擔憂台灣目前的政治亂象,政治人物提出不當的政策,可能會削弱台灣的人力優勢,降低國家競爭力。 (相關報導: 聯準會主席人選「沒有意外」,但問題是鮑威爾對通膨的判斷正確嗎?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