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駿觀點:拉美2018—向左?向右?

2018年3月11日,智利新任總統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就職(AP)

繼阿根廷、巴西和秘魯分別在2015年和2016年迎來右派國家領導人後,2017年12月17日智利前總統皮涅拉(Miguel Juan Sebastián Piñera)再度當選並已於3月11日就職,成為南美洲向右轉的又一例證。

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者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認為「左、右翼勢力最關鍵的差別在於社會越分裂右翼越壯大—右翼奉行「我們」和「他們」的邏輯—而左翼如果取得成功卻能透過彌合鴻溝的改革來消除社會分裂。」就拉美而言,通常左翼政黨以追求社會福利優先,右翼政黨則以追求發展效率優先,但這兩種政策取向的搖擺也成為拉美經濟動盪的因素之一。從樂觀的角度看,巴西終於暫時控制住了通膨為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提供了空間;而阿根廷政府經過兩年來的努力也相當程度紓解了累積的通膨壓力,未來有望走上比較健康的增長道路。

2018年拉美有7個國家舉行大選,《經濟學人》把今年稱為「拉美選舉馬拉松年」(Latin America’s voteathon)。將於 4月1日舉行第二輪選舉的哥斯大黎加和4月22日舉行一輪制選舉的巴拉圭,因經濟規模較小暫不討論。古巴將於4月19日由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選出新的領導人接替勞爾·卡斯楚(Raúl Castro)實現國家領導人交替,然因體制不同並無左、右搖擺的問題。以下依大選日期順序分析其他4個國家的選情並探討可能的影響。

委內瑞拉

原訂12月的總統大選提前至4月22日舉行(編按:目前已延至5月20日),制憲大會已確認現任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是黨內唯一候選人,2月20日執政黨領袖卡貝友(Diosdado Cabello)表示他將建議原本兩年多後才舉行的國會選舉也提前與總統大選同步進行,但已遭選務機關拒絕。提前大選是回應西方國家的制裁、趁反對派來不及整合及經濟尚未見底時及早利用大選延長管治,但多個拉美國家批評難以保證選舉公正。不僅美國,拉美大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都已表示譴責,4月13~14日「美洲國家組織」(OAS)峰會主辦國秘魯取消委內瑞拉的邀請函,原因是「不可能舉行民主、透明、可信的總統選舉。」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as Maduro)面臨罷免危機(美聯社)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as Maduro)面臨罷免危機(資料照,美聯社)

 

委內瑞拉法定貨幣「玻利瓦」(Bolivar)從2017年7月的1萬換1美元,狂跌至12月1日的10.3萬換1美元。為緩解嚴重通膨危機並突破美國的經濟制裁,12月3日馬杜羅宣布將發行虛擬貨幣「Petro」,以石油、天然氣、黃金和鑽石等作為儲備,協助建立貨幣主權、進行金融交易。受委內瑞拉亂局影響最大的國家當屬哥倫比亞。哥國移民事務局表示2017年下半年居住在哥倫比亞的委內瑞拉人增加了62%,超過55萬人。據估計每位委國移民每天食物和住宿花費約5美元,難怪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 2月13日表示急需國際援助,以協助解決可能引發的人道危機。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在總統要築一道牆的地方,我要修一座橋」一位美國大使的抉擇 更多文章

哥倫比亞

前左派游擊組織「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領袖隆多尼歐(Rodrigo Londoño)1月27日宣布角逐下屆總統,爭取他大半輩子在叢林中對抗的政府領導人大位,這也代表FARC從反政府組織邁向轉型為政黨的道路,但他在2月22日公佈的民調支持不到1%。2月初他在Quindio省Armenia市遭民眾以「恐佈分子、殺手、滾出Quindio省」等侮辱性字眼嚴厲拒絕在當地進行競選活動。3月8日他以健康為由宣布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