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新修訂國安戰略的安保關聯3文件,未來將強化反擊敵方的能力,並逐年調整防衛預算,被認為是防範中國軍事行動崛起的反制行為。但其中的波折與斡旋不斷,甚至引發些許爭議,未來的成效仍有待觀察。
日本政府12月16日傍晚正式通過包含基本外交、防衛政策在內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關聯的3文件。當中明確載明日本將保有先制性「敵對基地攻擊能力」、強化長程彈道飛彈的攻擊火力等目標外,中遠期包括從2023年起的5年內依序增額防衛費用,總額約43兆日圓(約2兆人民幣)等,顯示日本強化防衛力道的決心。
日媒報導,安保3文件修訂的最大原因是鄰近中國近幾年來不斷加強威懾能力,從陸海空的大幅成長等,都讓日本感覺芒刺在背。尤其一旦台海發生衝突,日本南端將首當其衝成為捲入周邊衝突的區域,因此在修訂的3文件中,也將中國的軍事動作稱作「最大的挑戰」。
當中,針對中國的軍事動作要如何定義,也讓執政的自民與公明兩黨討論不休。其中的討論點在,要將中國定義為「威脅」抑或是「挑戰」。自民黨多數中生代幹部認為是「威脅」,但是較鴿派的公明黨則認為要稱「挑戰」,兩方爭執不下外,原先的「我國以其鄰近區域」也簡化成「地區及居民」。
日中關係受影響
日本修訂安保文件引起中國關注。《環球時報》以〈定位中國為『威嚇』?奉勸日本悠著點〉作為社論標題,內文稱日本千方百計想要做「軍事鬆綁」,讓所謂的「和平憲法」名存實亡,實屬走回頭路。日本的態度,反倒在這個節骨眼上成為一種束縛。
為了避免與中國再生嫌隙,外務大臣林芳正也計畫於12月底或是2023年1月初前往中國,與國務院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進行面對面會談。日本外務省官員私下對日媒表示,除了日中關係的穩定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兩國在海空域上可能的偶發衝突。
不過根據多數日媒側面了解,林芳正的中國行當中,跟王毅等官員傳達「安保3文件」的決議內容與日本既有的防衛方針,正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此外,包括中國公務船在《中國海警法》通過後屢屢進逼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海域、以及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於8月訪台後中國的軍演與試射等議題,是更大的溝通目標。
日本輿論回應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16日報導,其與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對於日本的防衛力強化,日本民眾有68%表示支持、而美國有65%也表示支持並願意國家幫助日本,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俄羅斯」。
不過面對台海可能發生衝突,日本雖然有72%受訪者認為美軍應該協防台灣,但美國人民則是只有48%認為美軍應該協防、45%認為不應該,呈現拉鋸狀態。這其中也顯示拜登政府雖然表示對台灣的承諾,但是民間並非全數這樣認為。隨著中國的軍事行動更明朗化,日本此時以修法來因應,但相關舉措未來能否出現成效,仍有待觀察。 (相關報導: 解放軍下個海外基地會在哪?蘭德公司點名亞洲這四國,預言共軍20年內恐將遍佈各大洲 | 更多文章 )
然而,面對木已成舟的3文件修訂,未來日本勢必在東亞的角色愈加重要。日本防衛大學教授神谷萬丈投書《產經新聞》稱,「今日的日本國民需要的是不輸給『必要的戰爭』的決心。為此所需要的是決心發展必要的軍事力量,無論是防禦性的還是進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