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造成海洋熱含量與極端氣候災難創新高

全球暖化熱能大部分都儲存在於廣大海洋中。(圖/Yannis Papanastasopoulos/Unsplash)

壹、海洋熱含量與海洋熱浪天數急速增加對全球暖化造成更大危機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積約達71%,平均厚度約為4,000公尺,幾乎儲存地球上約97%的水資源,大氣總質量僅約海洋總質量的0.36%。難怪阿波羅號上太空人看地球像顆「藍色大彈珠」。由於海水的比熱遠大於大氣與陸地表面,海洋的熱儲存功能極強,是地球大氣的最佳調節器。太陽輻射進入地氣系統,經過大氣、雲層和地表反射,以及大氣層的吸收之後,只有約51%可以加熱地球表面,而這其中的70%被海洋吸收,然後再以長波輻射及潛熱等多種形式釋放能量。2022年全球持續籠罩暖化陰影,歐盟氣候研究組織「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2023年1月10日表示,歐洲、中國等地夏季極端高溫,致2022年成為史上第5熱年份,不僅地表氣溫升高,連海水也愈來愈熱。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氣候研究員亞伯拉罕說,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加劇,2019~2022連續4年海洋熱含量均創新高。海洋熱含量是指海面下2,000公尺所吸收並儲存的熱量,可以反映出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

研究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約90%以上的熱量,其中75%和15%分別儲存在2,000公尺以上和以下的水層中。2019年3月4日英國《衛報》指稱,全球暖化導致海洋均溫升高,科學家首次針對海洋熱浪進行全球性系統分析,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定義,連續5天氣溫高於歷年溫度平均值5℃以上,即稱為「熱浪」。研究發現發生海洋熱浪頻率越來越高,且持續時間越來越長,與1925~1954年相比,截至2016年的30年間,熱浪天數增加了50%以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目前二氧化碳濃度是200萬年來最高,導致全球暖化愈趨嚴重,不僅地表水溫上升,100公尺深的水溫也升高。

230130-海洋熱含量連續4年創新高。(張泉湧提供)
海洋熱含量連續4年創新高。(張泉湧提供)

貳、海洋熱含量變化成為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重要指標

自1998年起聯合國開始籌建全球海洋觀測網(Argo),以利長期、自動、實時和連續獲取大範圍及深層海洋資料。該計劃於2000年正式實施以來,近40個國家和團體在全球海洋上共施放1.4萬個以上的Argo浮標,可在24小時內通過衛星和網際網路傳送到各地的使用者,因而實現全球海洋中上層的實時觀測。目前Argo收集的數據,已成為海洋和大氣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在氣候變化研究上可廣泛應用,特別適合於研究不斷波動的氣候變化。如利用Argo數據可以估算出海洋熱含量及其分布與變化,並可估算因海水增溫膨脹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以及隨著全球暖化,水循環如何跟著發生改變。因較暖的空氣可以儲存和輸運更多的水汽,導致全球乾燥地區蒸發增加,而潮濕地方降水量則愈來愈多。當熱帶氣旋經過洋面時,會從上層中吸收熱量,如海溫超過26℃的洋面時,就會不斷增強。 (相關報導: 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之轉機─聯合國全球甲烷承諾決議興起沼氣發電產業 更多文章

2022年3月《大氣科學進展》期刊揭示,2021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公尺吸收的熱量與2020年相比,增加熱量約相當於中國2020年全年發電量的500倍,且最近100多年來,地球系統尤其海洋乃大量「困住」熱量,並驅動全球暖化,這些能量有90%以上都存儲在海洋中,因此海洋熱含量變化可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也可認為海洋暖化實際上就等於全球暖化。根據過去80年觀測統計,海溫每十年都會比前十年升高許多,而2021年海溫已連續6年打破記錄,是有現代海洋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近年海洋暖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如海洋熱浪發生率及強烈颱風或颶風和極端降雨等事件,已明顯增加,且過去碳排放導致的海洋暖化等影響將持續至少數百年之久。研究也發現海洋和地球系統仍在加速吸收熱量,尤其造成深海暖化持續加速中,凸顯海洋在未來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扮演著極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