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饒了大家,《敏感科技保護法》就免了吧!

敏感科技保護法對台灣科技產業的到底是保護還是傷害?

政府正研議訂定《敏感科技保護法》,未來科技業者對外的技術授權、輸出甚至專利註冊,都可能要事先送審,引起科技界集體反彈,認為此作法將「綁死」所有業者。衡諸現實,為台灣好,這個名為「保護」實為「殘害」的法,就免了吧。

對岸在2月底宣布對台31項措施(惠台31條),行政院為此要祭出「反制措施」,鑑於中國對台灣科技人才與技術磁吸效應日增,為避免技術外流中國,行政院要求相關部會研議制定《敏感科技保護法》。對違法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新台幣3000萬元以下罰金。

如果《敏感科技保護法》通過實施,對台灣科技產業而言,可能是一場大災難,官員完全不了解企業的實務,也不清楚台灣的產業與技術定位,更沒想清楚這種法令要如何執行、及執行後的負面衝擊,只是在「反制」的心態上提出,實不可取。

《敏感科技保護法》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何謂敏感科技?這是一個完全缺乏明確定義,幾乎可全憑自由心證的名詞。政府要把其定義為:敏感科技是指對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有重大影響,因其祕密性而具有實際或潛在經濟價值。這個定義說了也等於沒說,因為單是什麼是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又到什麼程度是有「重大影響」,就足以吵上數日,最後同樣是以自由心證為之。

必然的結果是:由政府認定什麼是敏感科技。一旦由官僚單位認定,不必懷疑,官員基於自我保護的立場,必然根據政治氣氛、社會氛圍作最保守的認定,結果是敏感科技「量多卻質差」,但卻「有效」的卡死所有企業的發展。

其實,類似這種情況,產業早已經驗多多,亦受害多多。過去官僚單位在審查企業赴大陸投資時,就是採取最保守、最嚴格的立場:當台灣政府還禁止晶圓廠赴大陸投資時,國外半導體業者早已到大陸蓋12吋廠;當經濟部仍把面板當寶開出許多條件,才能讓企業去大陸投資時,韓商早已大幅蓋廠、中國本土廠商亦崛起。

這種情況幾乎出現在每個產業領域中,結果是當政府放行後,台灣企業的利基已盡失。過去敏感科技保護法曾在立院會期中提出,但連實質討論都未開始,原因就是窒礙難行且問題與後遺症太多。

而敏感科技保護法又較過去投資審查更過份而離譜;過去是去中國投資要政府審查,未來是連技術授權、輸出甚至專利註冊,都要政府審查,其潛藏的問題是:一旦官僚單位要擴權或認知有誤,可能變成這些企業與任何一家對岸企業的合作、來往,都要政府審查。 而依照過去政府審查的效率看,大概非一年半載難通過,企業商機已全無了。而因為是由政府審查,官僚掌握生殺大權,政治影響往往超越專業,這就好像外界很難理解,為何台積電赴大陸投資12吋廠放行,聯發科則被卡死一樣。

再以台灣在全球的產業與技術位置來看,台灣的科技產業確實有其傲人之處,每年科技公司申請的專利數量亦不少,但就整體看,台灣並不是在全球技術前端的國家,甚至我們還是一個技術輸入國而非技術輸出國。科技公司擁有的專利,其實也是多偏向製造、製程,坦白說,含金量不是那麼高。官僚單位硬是要「敝帚自珍」,結果未必卡住不讓對岸取得技術,因為對岸還是能由其它管道、其它國家取得,反倒卡死本國科技企業的發展與生機。

其實,現階段會被認為「敏感科技」的技術,大概不外乎5G、AI、互聯網等IOT產業領域,現實的則是:台灣誠然有生產能力優勢,但卻未擁有核心技術,也不是全球最前端的領先者,而且還是靠與國外的合作(如高通)才能發展。

如果敏感科技保護法實施,面對輸出、合作、專利註冊都要政府審查的制度,不必懷疑,企業一定會作出「最佳調整」─國外合作夥伴寧可找他人合作、國內企業把研發中心搬到海外,或在海外成立公司,把技術專利「灌」進這家台灣政府管不到的公司。這是政府願意看到的結果嗎? (相關報導: 「敏感科技輸出審查」恐綁死5G、物聯網產業 半導體主管:《營業秘密法》夠用了,但需「加強執法」... 更多文章

就好像過去經濟部自以為比企業懂,可以替其決定「何時可拿什麼技術去中國投資」,結果是災難一場一樣;其實,在什麼時候、該拿什麼技術去中國,企業一定遠比政府了解。政府不該、亦不能、更無能為企業作決定,敏感科技保護法就免了吧,別再折騰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