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政治就是網軍?質疑科學就是迷信?公民與專家的對話,為何越來越困難

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各國都曾經爆發對疫苗效力和副作用的激烈辯論。(美聯社)

專業知識體系所遭受的攻擊,乃至於後續普羅大眾像出疹子一樣呈現的知識貧乏,有時候還滿有「笑果」的,甚而時不時會令人捧腹大笑。深夜脫口秀的主持人已經把這種無知當成笑料的提款機了,他們會發問來凸顯人對於成見的執拗,對於跟風的忠誠,以及對時事的欠缺掌握。比方說有民眾會強調自己絕對不吃麩質在前,又講自己不知道麩質就是吃麵筋在後,不過這種無知算比較無傷大雅就是了。說真的,像深夜秀主持人吉米.基墨(Jimmy Kimmel)那樣在「每日一亂問」(confusing question of the day)的企畫中進行街訪,然後看著路人一臉正經地對「柴契爾夫人缺席加州科切拉音樂節是否有利於北韓終止發射核武的決定?」這種莫名其妙的問題高談闊論,真的是用都用不爛的老哏。

不過如今天遇到生死交關的問題,那我們可能就會笑不出來了。有人耍寶般地舉著反疫苗的大旗,耍出一堆猴戲,比說像金.凱瑞(Jim Carrey)或珍妮.麥卡錫(Jenny McCarthy)這些好萊塢的喜劇演員,他們的所作所為確實會讓電視新聞更有可看性,或者茶餘飯後開推特讀一讀也很有趣。但當他們跟一些不懂裝懂的名人或公眾人物抓著某些迷思或謠傳不放,開始宣傳疫苗之危險性的同時,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再度陷入麻疹與百日咳等傳染病的魔掌,而這些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號稱資訊時代的此時,這類「堅持無知」的蔓延與擴散不能簡單用無可救藥的愚蠢去解釋。很多人在動作頻頻與知識體系勢不兩立的同時,其在自個兒的小天地裡也是凡事得心應手的成功人士。就某個角度而言,這種狀況比純粹的無知更糟糕,因為這得被歸類成沒有根據的、莫須有的傲慢,這是一種一天天更自戀的社會文化在發洩怒火,這是不分青紅皂白、不明就裡地對任何一丁點不平等所展現出的不耐。

我說「專業之死」,意思並不是專業能力的消亡,那些讓有些人是專家,有些人是素人的專業知識依舊健在於各個領域。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上永遠會需要有人是外交官與醫師、律師與工程師、乃至於在各個圈子擔任專業人士。人類社會的日常運作,少不了活躍於各個領域裡的他們。要是摔了個骨折或是犯了法被警察抓,我們得召喚醫師或律師的幫忙。要是得飄洋過海,我們絕不會懷疑機師駕馭鐵鳥的能力。要是在異鄉發生危難,我們也會第一個想到母國在當地領事館,我們會相信裡頭都是能做出專業判斷的外交官。 (相關報導: 美國最大通訊社也難逃「媒體業寒冬」!媒體訂戶流失嚴重,美聯社被迫宣布「裁員8%」 更多文章

不過這一類對於專家的依賴,是比較技術層面的。這代表我們把專家當成某種技師,而不代表我們跟個別專家或專家的族群之間能建構起對話。這只代表我們把專家的知識當成架上的工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因此面對醫生,有些人的態度是你就幫我在腿上縫幾針,但不要跟我說一堆三餐要怎麼吃才健康的大道理(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過胖)。幫我把稅算清楚,但不要跟我說什麼要立遺囑的事情(近半有孩子的美國人都嫌立遺囑麻煩)。幫我把國家守護好,但不要用國防預算的計算煩我(美國大多數公民都不知道自己國家每年花多少錢養武器跟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