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川普「右」在搞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在過去三年中,美國透過軍援烏克蘭,以抵禦俄羅斯的威脅,並藉此維護北約體系的穩定。然而,川普上台後卻大幅改變過去的策略,以偏向俄羅斯的方式,試圖促成俄烏雙方停火。許多人將川普的政策轉變視為強硬商人的作風和利益主義的體現,認為他只重視眼前的實質利益,而忽視長期盟國關係的重要性。

對於任何領導者而言,在短時間內急劇改變政策必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除非背後存在可觀的潛在利益。那麼,對於川普來說,拋棄烏克蘭和歐洲所能換來的究竟是什麼呢?

刺激軍費

冷戰期間,北約的歐洲主要國家軍事開支,佔本國GDP的3-4%,但隨著冷戰的結束,俄羅斯不再是歐洲最大軍事威脅,軍費開支也就不斷地削減。各國也將多出來的財政,注入在社會福利上,進而爭取更多中左翼的選民支持。直至今日,這些社會福利支出,約佔歐洲各國GDP的25%。但蘇聯的垮台,不意味著北約的結束,整個北約仍依靠著美國龐大軍費所支撐,也因此早在川普第一任期,就抱怨過美國軍費佔到北約六成以上。

早在克里米亞危機期間,北約就建議各成員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但鮮少有國家願意為看不見的戰火而犧牲自家的選票。然而,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歐洲各國才開始加大軍事開支。據統計2023年北約的軍費總額達到1.34兆美元,國防開支增加了18%,這是幾十年來最大的增幅。當歐洲的軍事需求成為鋼需,那美國就有更多的底氣,要求歐洲增加軍費。川普也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求歐洲將軍費提升至5%,另一方面卻也尋求與俄羅斯進行談判,其目的在於迫使歐洲直面俄羅斯的軍事威脅。

隨著歐洲軍費的提升,美國軍工企業將有機會擴大在歐洲市場的業務。許多歐洲國家可能會尋求從美國採購軍事裝備和技術,以提升其國防能力。但美國軍工產業的紅利,並不是川普的主要利益考量。

搞垮左翼

俄烏戰爭除了讓歐洲被迫提升軍費,也給歐洲民眾很大的生活壓力。通膨與難民壓縮到本國居民生存空間,也間接造成犯罪與文化衝擊。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中東歐的右翼能夠迅速崛起。然而,隨著戰爭的長期僵持,讓中左翼的執政黨得以有喘息空間,右翼政黨的發展也會陷入新的瓶頸。要想真正地動搖歐洲的左翼,就得影響其執政成果,進而改變選民結構。

戰爭與通膨使歐洲陷入財政困境,但歐盟卻規定各國赤字不得超過3%,這使得許多國家不得不從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入手。在經濟學上,這可視為「槍砲與奶油」的抉擇。然而,對於習慣於高福利的歐洲國家來說,縮減社會福利支出可是一個政治禁忌。2023年,法國的退休體系改革引發了長達數個月的大規模罷工,並間接影響了隔年的法國選舉。

在此背景下,川普提出的「5%軍費」要求,實際上對中左翼政府構成了選票壓力,為在野的右翼政黨創造了更有利的政治環境。今年的德國聯邦大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相關報導: 揭仲專欄:川普的烏克蘭和平方案有那些副作用 更多文章

在這次大選中,馬斯克不斷為選擇黨站台,使其在國際聲量上獲得提升(這可能與特斯拉在德國設廠受挫有關)。儘管梅克爾所屬的基民黨聯盟再次執政,但在選前仍與選擇黨合作推動縮減移民政策,打破了德國政壇過去不與極右派合作的傳統慣例。即將上任的準總理梅爾茨,也提出持續縮減開支與限縮移民的政策。儘管選擇黨未能取得執政,但崛起後的右翼,也足以影響新政府。馬斯克的站台也證明,「不是川普不需要盟友,而是不把中左翼當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