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美論」或「信美論」都不重要,只有「自強論」才是出路。
台灣的安全,取決於如何讓自己變更強,更被需要,和更不可被取代。
2025年2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會談發生激烈衝突,雙方最終不歡而散,並未能簽署原定的美烏礦產協議。這場談判破裂,不僅加深了美烏之間的裂痕,更讓外界對烏克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這場會談的爭執核心在於,川普希望盡快結束俄烏戰爭,並以兩國簽署礦產協議後,美國為維護在烏克蘭龐大經濟現實利益,而會連帶確保烏克蘭的安全。然後俄烏兩國在美國主下,簽署停戰和平協議後,俄羅斯因不敢損壞美國利益,而不遵守和平協議,再度對烏國有新的軍事侵略。
而澤倫斯基則質疑,烏國沒有從美方得到足夠的安全保障拒。當范斯提到戰爭應該透過「外交」結束時,澤倫斯基當場反問:「哪門子的外交?」隨後雙方爭論激烈,川普甚至直言:「你沒有贏面,手中沒有籌碼,應該心存感激。」會談最終演變為一場公開對峙,不歡而散,澤倫斯基甚至被「請出」白宮。
這一幕,再度引發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議題和討論。如今,這場美烏總統會談及簽署協議破局,正提供了一個新的警示:
「當國際環境發生變化,當戰爭拖得太久,盟友的承諾是否還能堅持到底?當美國政策轉向,台灣應該如何應對?」
一、美中競爭與台灣的戰略定位
在美中從經濟、科技、軍事戰略矛盾日益加深之下,台灣與烏克蘭的處境許多不同,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其實有一些關鍵差異:
1.地理環境:烏克蘭是陸地國家,與俄羅斯直接接壤,容易受到軍事入侵;台灣則是海島,解放軍若要進攻,必須克服跨海登陸的巨大難題。
2.軍事防禦:台灣的軍事防禦與科技實力遠超烏克蘭,擁有強大的飛彈與防空系統,加上地形優勢,台灣具備更強的防禦能力。
3.經濟影響力: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如台積電),其全球影響力遠大於烏克蘭,這使得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更具戰略價值。
4.國際承諾:美國雖未正式承認台灣,但《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提供軍售與戰略安全承諾。而烏克蘭則沒有獲得類似的安全保障,這也是澤倫斯基今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不過,台灣不能因此對國際局勢掉以輕心。即便台灣與烏克蘭在國家安全領域有不少關鍵差異,但不能忽略一個事實:當戰爭變成長期消耗,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支持,在顧及自身國家利益時是否能長久,仍是一個大問號。這次美烏會談破局,就是一個現實的警鐘。
二、如何確保台灣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台灣要確保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必須從國防、經濟、外交與科技四個方面著手,全面提升自身實力,降低潛在威脅者的動武誘因。唯有強化軍事威懾力、確保經濟自主、建立國際安全網絡,並鞏固科技產業競爭力,台灣才能在變局中穩住自身的位置,確保國家安全與長遠發展。
軍事實力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台灣必須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使解放軍即便擁有強大軍力,也難以輕易奪取台灣。發展遠程精準打擊能力至關重要,透過增強雄風飛彈、無人機技術與導彈攔截系統,確保敵軍無法輕易奪取制空權。
此外,海岸防禦也必須加強,發展機動性高的反艦飛彈與水雷作戰系統,讓解放軍在發動登陸戰時面臨極高風險。同時,台灣應建立更完善的全民防衛體系,借鑑烏克蘭的民防機制,提升全民應戰意識,使敵方攻擊的成本與風險大幅提高,形成有效的戰略威懾。
科技產業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國際社會關注台灣的重要原因之一。確保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發展「矽盾戰略」,將能進一步強化台灣的戰略價值,使全球供應鏈更加依賴台灣。而且,在既有高科技生產製造實力外,台灣應在人工智慧(AI)、量子計算、5G、航太科技等領域加大投資,讓自己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核心。
此外,借鑑美國國防創新單位(DIU)模式,推動軍民兩用科技發展,確保科技實力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也能有效應用於國防領域。當台灣的科技實力足以影響全球供應鏈時,將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不可取代性,使敵方無法輕易對台動武。
在國際政治中,台灣必須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以確保自身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重要性。台美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台灣應積極強化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包括擴大軍購範圍、增加軍事交流,並積極參與印太安全架構。
同時,台灣必須與其他區域國家,如日本、南韓、澳洲、東南亞國家等,建立更緊密的戰略聯盟,形成「區域安全防線」,讓中國在考慮對台動武時,必須面對多方國際政治壓力。此外,台灣還需積極參與國際組織,透過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確保當衝突發生時,國際社會能夠站在台灣這一邊,增加中國武力犯台軍事以外的成本。
三、做有「自主性」或「半自主性」的棋子——從梅特涅學到的生存之道
在大國博弈的格局下,台灣、烏克蘭,以及19世紀初的奧地利,都無法擺脫「棋子」的角色。問題不在於台灣是否是棋子,而在於「我們要做一顆怎樣的棋子」。一個國家若全無自主性,將淪為被擺布的工具;若沒有被需要性,和不可或缺「利用價值」,將成為大國角力中可任意交易或拋棄的「籌碼」能掌握一定的自主權。
19世紀初,奧地利處於歐洲強權夾縫中,面臨法國、普魯士、英國、俄國等列強的競爭壓力。時任奧地利首相的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透過靈活外交維持國家獨立,成功在大國爭奪間找到生存之道,這種「實用的小國主義」成為歷史上重要的國際政治策略。台灣可借鑒參考的核心戰略包含以下幾點:
面對當時法國與俄國的衝突,奧地利無法避免選邊站,但梅特涅巧妙運用外交手段,確保奧地利雖然站隊,但不作為大國衝突的先鋒。他與法國建立關係,並透過聯姻與談判,減少法國對奧地利的威脅;同時,他也與俄國保持戰略互動,確保奧地利的國家利益不會被忽視。
台灣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中,與奧地利當年處境相似。現實來看,台灣無法在中美之間保持絕對平衡,而必須選擇親美的路線,這是基於國家安全與民主價值的必然選擇。然而,台灣不能因此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馬前卒,更不能淪為大國軍事衝突的前線代理人。
美國是台灣的關鍵盟友,但某些軍事或政治衝突的前線角色,台灣必須謹慎拿捏和迴避。台灣應避免直接涉入美中軍事對抗,避免「聽命」去主動挑釁中國。也不應過度參與對中國的軍事圍堵行動,而應維持戰略模糊,讓美中雙方都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但不至於成為衝突爆發的「導火線」。
梅特涅讓奧地利在19世界歐洲事務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平衡力量」,透過外交、軍事、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確保各大國完全漠視奧地利的生存利益。
然而,台灣在國際政治中無法扮演「平衡力量」的角色,因為我們的地緣政治條件與國際影響力無法與19世紀的奧地利相比。但台灣可以選擇提升自身的「戰略價值」,成為全球經濟秩序和高科技供應鏈,無法被忽視與取代的「高價值棋子」。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最大的戰略資產,未來的關鍵在於如何強化「護國神山」的角色,特別是在AI時代、資訊產業、關鍵零組件與高科技供應鏈上,確保全球科技發展離不開台灣。當台灣的科技價值越高,經濟影響力越強,國際社會就越不可能忽視台灣,也更難在美中衝突中輕易犧牲台灣。
這樣一來,台灣就能確保自己不會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庸,而是具有被需要,無法被拋棄犧牲的「高價值棋子」。
今天的台灣面臨中美經濟脫鉤的趨勢,必須審慎考量是否應與中國完全脫鉤。雖然台灣的國家安全依賴美國,但中國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貿易市場,完全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可能對台灣自身產業與就業市場帶來嚴重影響。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台灣高科技產品的需求,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台海穩定的關鍵因素。中國依賴台灣的高科技供應鏈,台海戰爭就不僅會傷害台灣,也會對中國的經濟、就業市場與社會穩定造成極大衝擊。這種經濟相互依存關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制衡力量,降低中國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在大國博弈之中,小國的生存之道在於「靈活應變」,既要選邊站隊,但不能成為衝突的馬前卒;既要提升戰略價值,但不能輕易被利用或犧牲;既要與強權保持聯繫,但不能完全依賴單一勢力。
台灣無法擺脫棋子的命運,但可以決定自己是「怎樣的一顆棋子」。透過維持戰略彈性、確保科技與經濟的全球影響力,並在中美競爭間保持一定的經濟連結,台灣才能確保自身安全,讓世界離不開台灣,而不是成為可被棄置的籌碼。
四、從蔣介石、蔣經國的路線學習「如何自強」
這條自強之路的核心,在於如何讓台灣被需要,而非被邊緣化。蔣介石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末期,積極發展台灣經濟,推動土地改革、工業化,讓台灣的經濟成長數倍,為日後科技發展奠定基礎。他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在台灣大力發展教育。
原本台灣只有一所台灣大學,但在他來台後的15年內,擴展到21所公私立大學與學院,為後來的科技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這使得蔣經國能在1970年代推動十大建設,進一步發展高科技產業,讓台灣經濟真正邁入現代化。
蔣介石在冷戰中積極經營國際盟友,鞏固台灣地位,在地緣政治上被需要。而蔣經國則在美台斷交後,全力發展內部經濟與科技產業,使台灣在全球經濟和高科技產業鏈,被國際社會和美國需要。而且經濟飛速發展,讓台灣從仰賴外部經援、軍援,到最後經濟實力可以「付保護費」,成為美國有經濟利益的「有價值盟友」,鞏固雙邊關係。避免在中美關係變動時,成為被完全犧牲的籌碼。
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台灣的安全與生存不能單靠盟友,也不能僅仰賴對抗,而要以自強為本。今天的台灣,必須延續這種戰略思維,投資科技、強化國防、深化國際合作,讓世界離不開台灣,讓自己變得足夠重要、足夠有價值,才能在變局中穩住自身的位置。
五、兩岸關係:從《老子》學習「無為而無不為」,以避戰為上策
台海和平是台灣生存的關鍵,而避戰是確保台灣不會重蹈烏克蘭命運的核心戰略。如何在強權競逐下,維持和平,讓台灣既不被吞併,也不捲入毀滅性的戰爭?這就需要借鑒《老子》的道家智慧——「無為而無不為」,即在不正面對抗的情況下,仍然能影響局勢,掌握自己的命運。
道家講求「大象無形」,真正強大且影響深遠的事物,往往不急於展現自身,而是順勢而為,達成最大利益。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應該以此為原則,做到以下幾點:
台灣不必一味迎合中國,也不能輕易走向對抗,而應保持彈性與模糊空間,不被捲入美中衝突的極端立場。應該懂得「和光同塵」,在局勢不明朗時不急於表態,避免成為衝突的導火線,也不讓自己被推入極端對立的境地。兩岸關係是一場長期博弈,台灣的最佳策略是靈活應對,而不是被單一立場綁架。
我們應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了解自己的優勢,繼續發展科技、經濟實力,讓台灣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體系變得不可取代。使武力犯台除了付出軍事代價外,還要付出更高昂經濟代價,以及傷害全球經濟,所引發國際社會的一致的強烈反彈,戰爭的可能性自然降低。
這點在歷史上已有先例,蔣介石與蔣經國都曾運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蔣介石在美中冷戰時期積極爭取國際支持,而蔣經國在美台斷交後,選擇全力發展內部經濟與科技產業,讓台灣的現實利益價值,遠大於大國博弈中廉價籌碼。這種戰略對台灣至今仍適用。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台灣無法靠軍事力量與中國硬碰硬,但可以透過外交戰略、國際貿易布局,強化與美日歐的聯繫,讓國際社會的介入成為中國不得不考慮的變數,從而提高其武力犯台的風險成本。
4.以「無為」達成「無不為」,讓最好的結果自然而然發生
道家思想強調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勢調整,讓最好的結果自然而然發生。台灣不能被動等待,而是要透過「不對抗、不挑釁、不放棄主動權」來創造最有利的局勢。我們應該將自身的強項發揮到極致,讓全世界都認識到台灣的價值,進而確保台灣的安全。
沒有戰爭,台灣就不會有烏克蘭的命運。這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條路不一定容易,但它是長久存續、確保和平的最佳戰略。
六、讓台灣成為「被需要」和不被犧牲的堡壘
這場美烏會談破裂,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國家利益。當國際局勢變化,美國的承諾是否還能堅持,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答案。
台灣不能單純依賴美國,而必須以軍事自強、經濟安全、外交靈活與科技升級四大戰略,確保自身無法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