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TF市場風生水起,去年歷經高股息ETF申購熱潮,今年又有主動式ETF接棒登場,但在熱鬧滾滾的榮景背後,可能只是靠著血淚堆疊出來的泡沫。如今,身在第一線的金融業基層也看不下去,近日就有超過百位理專、營業員挺身向金管會具函檢舉,籲請主管機關介入處理、導正亂象。
不久之前,掛牌不到兩年的新光標普電動車ETF(00925)宣布即將下市,雖然不至於淪為壁紙,清算之後仍然可以拿回資金,但還是讓許多市場人士為此惋惜——這檔ETF並非績效不好,而是人氣不足導致規模太小,成為今年繼富邦中國投等債(00784B)、復華次順位金融債(00790B)後第3檔退場的ETF,接下來還有富邦中國政策債(00718B),這些恐怕不是偶然發生的個案,如果不從制度著手改善,難保不會有第5檔、第6檔……。
是誰讓基金規模虛胖?
表面上來看,ETF乏人問津可能是題材、商品本身缺乏吸引力,但市場人士認為,這些其實是源於ETF成立初期,許多券商、銀行對於理專施加「責任額」壓力,也就是硬性規定分配IPO認購額度,募集期間敲鑼打鼓,呼朋引伴參與申購,甚至自掏腰包只為了主管口中的那句「使命必達」,基金規模虛胖的情況應運而生,掛牌之後卻又連忙拋售,並在缺乏真實買盤的支撐下,終究導致規模不足黯然退場。
如此惡性循環,不只斲喪投資人信任,也讓台灣整體金融市場更不健康,恐將成為系統性風險源頭。
業內人士透露,前幾年有家銀行曾被主管機關禁止販售IPO一段時間,原因是他們每次IPO都能順利達標,但只要閉鎖期一過就會全部贖回,造成基金規模迅速縮水,幾次都因此遭到清算,投信業者也將其列為黑名單。
「回單」機制推動畸形「責任額」
但話說回來,明明是投信發的產品,為什麼其他金融機構願意推得這麼用力?據了解,業界實務上普遍存在「回單」制度,雖然不是法定事項,可能也不會寫在契約內容,但彼此都會先談好條件,例如承諾協銷IPO多少額度,就能換取投信為基金、ETF買股、換股時在券商下單的交易量。
對於券商而言,這些「回單」就是實質收入,又可以藉此增加市佔率,何樂不為?投信也不必再像以前挨家挨戶拜訪法人,如今只要靠著通路銷售,就能輕易完成IPO坐收管理費,可謂雙贏局面。
然而,根據「證券投資信託事業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處理準則」第7條規定,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申請(報)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經核准或生效後,應於申請核准或申報生效通知函送達日起6個月內開始募集,30日內募集成立該基金。在行政流程期限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券商通常只在短短3~5天內銷售IPO,第一線從業人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許多投資人一定都有接獲推銷的經驗。
(相關報導:
台灣如果要設立主權基金,錢從哪來?為何不宜動用外匯存底?央行一次解答
|
更多文章
)
不妨設想一下這個情景:當你接起電話或是踏進金融機構,服務專員微笑問候、遞上DM,熱情介紹最新公開募集的IPO產品,真的是因為眼前這檔基金值得投資,或者只是被「責任額」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基層真有時間、餘力做好主管機關最重視的KYC(認識客戶)、KYP(了解商品)嗎?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理專表示,ETF、IPO本身並沒有錯,可以藉此刺激股市活絡,對於相關從業人員並非壞事,幫忙公司銷售也是天經地義。只不過,以往每年大概只有1、2檔會訂定責任額,但從2020年開始,整個業界生態開始變了調,尤其2024年的統一台灣高息動能(00939)、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狂潮,更讓許多見獵心喜的投信業者連番推出ETF,而且同質性還很高,成分股就是眾所周知的那幾檔,說穿了只是換湯不換藥,績效也沒有比較好。
某家券商內部人士透露,公司去年共有20檔IPO壓上責任額,其中14檔卻淪為「破發」,而且此後從未回到發行價。她無奈表示,客戶當然不是笨蛋,看過這麼多血淚教訓,大家現在寧願等到掛牌後再買,以免省了手續費卻賠了價差,結果壓力又落到了第一線員工肩上。
也有基金經理人私下坦言,散戶的操作慣性通常看到帳面有賺就跑,但對投信業者來說,管理費是按照基金規模比例抽成,破發套牢反而才能維持人氣。
營業員淪落到靠信貸捧場IPO
一將功成萬骨枯,外界可能很難想像,這些「熱銷」的ETF買氣是怎麼被催出來的。根據業內人士描述,主管可能在晨會、檢討會上要求提交招攬名單、當眾call客,藉此施加精神壓力,言語羞辱、情緒勒索只是基本配菜,有些主管還會以業績不如預期為理由,撥走營業員手中的客戶,直接衝擊他們的實際收入。
此外,也有主管會「指導」如何與客戶談條件,例如掛牌後馬上脫手,「賺了算客戶的,賠了就營業員吸收價差」。如果還是找不到人幫忙,營業員只好自己默默吃下剩餘額度,等到可以贖回時立刻抽回資金,只為了接續應付下一檔IPO。
至於資金不足的人,主管可能會暗示向親朋好友借錢,或是乾脆動用信貸,有些公司還能提供優惠利率,就像餐廳的菜賣不出去,只好叫店員自己買下來,搞到最後還要倒貼自己的薪資或獎金,而且這類案例還不少。
市場人士直言,現在一年推個20、30檔,每檔責任額動輒數十萬元、數百萬元起跳,再厲害的營業員也不可能都找客戶認購,「不然金管會可以統計看看,這兩年IPO有多少是『98戶』買的?掛牌之後又有多少是『98戶』賣的?(編按:證券從業人員及其家屬因應主管機關規定開設的帳戶,前兩碼為『98』用以區分)」
據了解,某家券商早已禁止旗下員工透過「98戶」完成IPO目標,但責任額還是高高掛在那邊,結果就是營業員只能另外找人頭戶下單,同時衍生資金調度及稅務問題,徒增困擾。
關鍵的問題是,在如此高壓環境下,第一線的基層人員有沒有辦法站在客觀、專業的角度為客戶提供服務?投資人面臨不當銷售的風險是否因此提高?業者幾近瘋狂的銷售手法,是否符合公平待客原則?這些都是主管機關必須慎重思考的議題。
另一方面,投信業者為了建倉ETF,本來就要透過券商下單買股,但當這個行為變成可以回饋券商的機制,同時創造了利益分配的模糊空間。
一位券商理專表示,自家公司今年直接講明了,IPO只針對那些會回單的投信業者訂定責任額,但這些回單的交易量,實際上並沒有依據比例灌在每位協助銷售的業務員身上,而可能流向總公司的法人部,「大家都想知道,這些利益跑去哪了?」
「#終結IPO制度暴力」一呼百應 金管會、勞動部兩路並進
有鑑於此,原本為了飯碗敢怒不敢言的基層理專、營業員,近日成立「#終結IPO制度暴力」群組,號召同業向金管會具名檢舉金融機構的不當行為,籲請儘速修訂相關規範、制定指導原則,例如公司對於IPO推銷的頻率與總額上限,並且強制納入勞動契約協議流程。
一呼百應之下,市面上各大投信、券商目前幾乎都遭檢舉,金管會也證實確有此事,接下來將展開調查,如果業者有違法,則會祭出相應措施。
據了解,「#終結IPO制度暴力」下一步也可能轉向勞動部申訴,調查公司違反《勞基法》之嫌,兩路並進希望澈底改善IPO亂象。
「#終結IPO制度暴力」向《風傳媒》記者強調,大家反對的不是IPO,而是一個不透明、無限制、制度扭曲的體系,投資人被犧牲、從業人員被壓榨,如果不從源頭改善,最後就是走到市場信任遭到瓦解的那一步,「如果投資ETF是全民運動,那麼關心ETF背後的不合理制度,也應該成為全民運動。」
以下為「#終結IPO制度暴力」訴求:
1、主管機關應立即啟動IPO責任額制度調查與規範機制,包括:
• 業務員年度可承擔責任額之頻率與金額應有規範,並列入勞動契約之中。
• 調整額度需提前通知、於勞資會議中提出並取得業務員書面同意。
• 公司內控制度須將IPO責任額配置原則、違規懲處等全面揭露。
2、獎酬制度應與責任脫鉤:明確區分鼓勵性業績與強制性銷售,防止「績效綁壓」濫用。
• 若ETF發行商品連續破發、績效落後,應設立發行冷卻期。
• 對高同質性、高重複性之ETF申請,主管機關應提高審查標準,避免濫發。
• 金管會應設置安全管道,供金融從業人員匿名檢舉內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