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忠觀點:關稅歸零的出賣─呼應被忽略的516農民陳抗行動

台灣農民自主行動聯盟16日召開「反對政府出賣農業!捍衛糧食主權與農民尊嚴」記者會,並高喊「堅決反對零關稅談判,政府無能害死農民」口號。(資料照,顏麟宇攝)

捍衛糧食主權與農民尊嚴!

關稅歸零出賣了台灣的農業與農民,當「自由貿易」的名義席捲全球,台灣也逐漸被推向開放市場的風口浪尖。近期關於美國農林漁牧產品將以零關稅進口台灣的討論,再次揭示了貿易自由化背後,那些未被正視的在地犧牲與不對等風險。這不只是價格競爭的問題,更關乎農業的永續、鄉村的存亡與人民的健康。

在國際經驗中,關稅取消對本地農業造成傷害的案例不勝枚舉。墨西哥在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後,補貼過的廉價美國玉米湧入,導致數百萬小農被迫離農、農村人口大量遷徙,社會結構崩解。海地在IMF要求下降低稻米關稅,導致本地稻米產業崩潰,糧食主權遭到侵蝕。英國、南非、西非等地,也在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先後面對低價進口牛肉、雞肉、奶粉等外來品的傾銷壓力,傳統農業陷入崩盤。

這些案例並非遙不可及的他山之石,而是清楚揭示一個現實:當關稅防線崩潰,沒有補貼、沒有規模優勢的小農,將首當其衝被掃出市場。台灣若接受美國農畜產品零關稅進口,卻無法強制標示來源、基因改造成分或萊克多巴胺使用情形,不僅對本地農民構成不公平競爭,也對全民健康埋下風險。基因改造作物如玉米與大豆在美國被大量種植,其栽培需倚賴草甘膦除草劑,長期可能產生抗藥性雜草與環境污染;美國出口的豬肉與牛肉,普遍含有抗生素或生長激素,這些物質若進入人體,恐影響荷爾蒙平衡或引發抗藥性細菌擴散。氯洗雞肉雖符合美方標準,但其背後反映的是養殖過程衛生條件不足的補救手段,在歐盟早已被全面禁止。

一旦這些產品流入學校營養午餐、軍中供餐與火鍋店等日常飲食通路,將導致兒童、軍人與敏感族群長期暴露於健康風險之中。若缺乏標示與監管,消費者無從選擇,政府的信任也將流失。

而對台灣農業的衝擊更是全方位的。台灣小農多為家庭經營,規模小、人力成本高,若與補貼充足、成本低廉的美國進口品競爭,將無力招架。當大量廉價肉品與農產品湧入,農民收入下降、產銷失衡,青年返鄉從農意願下降,農村空心化更加嚴重。更關鍵的是,農民失去的不只是收入,而是作為社區守護者、文化傳承者的社會角色。一旦他們離開市場,廟口的早市、農村的互助網絡、地方的節慶與文化,也將隨之凋零。

政府若不介入防守,後果將遠超經濟損失。它將削弱我們對糧食的掌握力,讓整個社會暴露在不透明、不公平、不健康的進口商品洪流中。因此,呼應516農民陳抗運動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言,呼籲政府立即採取行動:

第一,立法強制標示制度。所有進口農產品與肉品應清楚標示原產地、是否基因改造、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生長激素或其他化學添加,保障消費者知情與選擇權,避免進口黑箱商品滲透市場。

第二,公共餐食政策本地化。學校、軍隊、公營機構應優先採購台灣本地農漁牧產品,建立在地食材採購配額,透過政策力道直接穩定農民收入,強化食農教育與糧食自主性。

第三,進口總量與價格保護制度。針對高敏感品項如豬肉、大豆、玉米等,設進口量配額、訂最低市場價格保護機制。必要時啟動進口調節與本地產業補貼,避免崩盤。

第四,青年農創與小農扶植措施。提供青年返鄉創農資源,包括租地協助、冷鏈與電商平台建置、群體行銷與合作社整合,讓農業成為可持續的產業選擇而非被迫的傳承。

第五,糧食安全長期戰略。以糧安角度出發,制定糧食安全政策白皮書,設定自給率目標與戰略儲糧,並推動生態永續農法,減少對進口飼料與化肥依賴。自由貿易若不建立在對等與公平之上,最終將造成本地生產者的被動淘汰。農民不應是自由化浪潮下的犧牲品,台灣的田地與餐桌,也不該淪為外國廉價農業的消化場。

面對進口大門的敞開,我們更應問自己:我們準備好保護自己的土地、農民與下一代的健康了嗎?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此刻正是我們建立防線、重建主權的關鍵時刻。 (相關報導: 到65歲才發現不能領退休金!財政部點名做錯1件事下場慘,投保多年錢全沒了 更多文章

*作者為暨南國際大學國企系副教授、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