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近期關於印巴衝突的發言—「我們希望緊張情勢盡速降溫。然而,我們管不了這兩個國家」,這絕非是偶然的外交辭令,而是華盛頓決策層對自身國際角色認知根本性轉向的明確信號。這番話赤裸裸地揭示了後美國時代的來臨,一個曾經自詡為「世界警察」的超級大國,如今公開承認其影響力的局限性。這種表態與二戰後美國精心建構的全球領導者神話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確立了其在西方世界乃至全球事務中的核心地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戰略退縮並非僅限於南亞次大陸。在中東,美國從阿富汗的狼狽撤軍仍歷歷在目;在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日益顯得力不從心;而在東亞,儘管語言上仍維持對台承諾,實質行動卻愈發謹慎。這種全球性的戰略收縮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認知轉變: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們已開始接受美國國力相對衰落的事實,並試圖在維持表面威嚴的同時,實質上減輕自身的國際負擔。
在這種全面戰略退縮的背景下,川普政府重提對中國加徵關稅的舉動顯得格外諷刺。這種經濟脅迫手段表面上強硬,實質上卻暴露了美國工具箱的匱乏—當真正的戰略決心缺失時,決策者只能求助於這種看似強硬實則空洞的政策工具。關稅作為一種經濟工具,其效果歷來存疑。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川普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超過90%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而非中國出口商。這種「自殘式」的經濟政策,與其說是有效的戰略手段,不如說是政治表演,旨在滿足國內民粹主義情緒,同時掩蓋美國在更關鍵戰略領域的退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談及美中關稅談判時「脫口而出」的言論—「這對統一和平非常有利」。這看似隨意的表態可能揭示了更深層的真相:在表面的關稅戰喧囂之下,中美可能已在台灣等核心議題上達成某種默契或協議。這種解讀並非空穴來風,歷史經驗表明,當大國在公開場合採取看似矛盾立場時,往往意味著私下已就關鍵問題達成理解。關稅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只是掩人耳目的煙幕彈,用以掩蓋美國在戰略層面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實質讓步。
對台灣而言,美國在印巴衝突中的「無為姿態」與在台海問題上的「關稅強硬」形成令人不安的對比,這種反差揭示了華府安全承諾的不可靠性正在急劇升高。當美國能夠對擁有核武器的印巴公開表示「管不了」,那麼對台灣的防衛承諾又將如何取信於人?這種疑問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基於對美國戰略行為模式的客觀觀察。
台灣長期依賴的「美國保護傘」正在顯現結構性裂痕。一方面,美國軍工複合體確實有動力繼續對台軍售,這是一筆有利可圖的生意;另一方面,美國戰略界日益將台灣視為「負資產」,認為其可能將美國拖入與中國的非必要衝突。這種矛盾心理導致了美國對台政策的「精神分裂」特徵:語言上繼續支持,實質行動卻趨於保守。近期美國在台海危機中的相對克制,與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高調介入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待遇已經說明了許多問題。
(相關報導:
周永秦觀點:飆風墜落給台海戰爭的重要啟示
|
更多文章
)
美國的戰略退縮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加速了國際權力格局的重組進程。在傳統美國安全保障顯露疲態之際,各國不得不重新評估自身的安全戰略。歐盟加速推動戰略自主,東協國家在中美之間尋求更複雜的平衡,甚至印度也開始展現更獨立的外交路線。這種全球性的戰略調整,實質上標誌著「後美國時代」國際秩序的逐漸成形。
美國全球領導神話的瓦解不是突發事件,而是國際權力長期量變的必然結果。從伊拉克戰爭的戰略失敗,到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的經濟脆弱,再到當前對重大區域衝突的無能為力,美國霸權的衰退軌跡清晰可辨。在這種背景下,關稅戰等表面強硬措施實質上是霸權黃昏的折射—當真正影響力衰退時,決策者只能求助於這種成本相對低廉的象徵性舉措。
對國際社會而言,與其緬懷美國主導的單極時刻,不如務實面對這個更加多元複雜的世界。對台灣等直接受影響的行為體,更需要擺脫對過時安全架構的依賴,尋求符合新現實的生存發展策略。全球秩序正在經歷深刻重構,只有認清這一基本現實,才能在變動中把握主動,避免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美國或許仍是重要玩家,但「不可或缺的國家」神話已終結,世界必須學會在這個後霸權時代自處。
最近國際局勢發生了兩件重大事件,對全球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一)是中美於瑞士進行的關稅談判,(二)是印巴戰爭的爆發。美國前總統川普於今年4月2日宣布,對全球逾百國實施所謂「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課徵高達34%的進口關稅。中國迅速反制,對美國商品加徵等比例關稅。此舉出乎川普預料,雙方進入你來我往的關稅對抗,美國最終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240%的關稅,而中國則以較為克制的125%回應,並未進一步升高。川普原以為中國會被迫讓步,卻未預見中國的堅定與沉著。在美國產業空心化的背景下,國內消費品高度依賴中國進口,高關稅反而推升通膨、加重民眾負擔,特別是低收入者受害最深。消費減少、經濟萎縮,形同自傷。最終,川普急於重啟談判,但中國態度從容,強調對等、誠信與尊重核心利益,表明願意談但拒絕在壓力下讓步。
雙方於5月11、12日在瑞士展開長達兩日、每次12小時的談判。美國由財政部長貝森特代表,中方則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最終達成協議:雙方關稅恢復至4月2日前的水準,美國撤回新關稅。這場談判,中方可謂大獲全勝,也對其他被美國徵收「對等關稅」的國家提供了重要啟示——不要一味屈從,而應堅持自身權益,以實力應對強權。事實上,中國在川普執政的第一次貿易戰期間,已摸清其談判風格與政策脈絡。過去八年來,中方積極籌備,在川普2.0的再起挑戰中,迅速做出反制,包括對稀土出口等戰略資源進行限制。中國的果斷與反擊,再度讓川普錯愕,並導致美方在談判中讓步。
這場關稅談判不僅象徵中國的戰略成功,也確立了中美「G2」雙強並立的全球格局。川普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作風,正在逐步失去盟友的支持,加拿大、澳洲、歐盟等傳統盟友逐漸對美國政策產生疑慮。美國可能最終收縮為區域強權,而中國則在倡導公平貿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透過「一帶一路」、東協、上合組織等平台,逐步構建南方國家的新經濟體系,協助拉美、非洲、中東等國發展基礎建設,改善民生。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未直接介入印巴戰爭,但其國際地位卻因這場衝突而進一步提升。戰爭中,巴基斯坦大量使用中國製武器,尤其是殲-10C戰機,其配備的雷達、導彈與預警機形成完善的空戰體系化,而成為空戰的新模式。據報導,印度戰機尚未接敵即被擊落,開創了空戰史上全新的遠距離精準打擊模式,中國製武器以其性能與價格優勢迅速獲得國際關注。
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等國紛紛表達採購意願,與美法俄戰機相比,殲-10C不僅性能優異,更具成本效益。中國武器出口的成功,也間接擴大了其國際影響力,為中國增添軍事實力的支撐。綜上所述,中美關稅談判與印巴戰爭的雙重影響,不僅強化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力,更標誌著華夏民族從百年屈辱中昂然崛起,逐步走向全球治理的重要地位。
(相關報導:
周永秦觀點:飆風墜落給台海戰爭的重要啟示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