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雄觀點:印巴戰爭加速中國崛起

筆者認為,這場印巴戰爭與中美談判雙重事件凸顯美國霸權的式微與中國影響力的崛起,標誌全球秩序正加速邁向後美國時代。圖為美國副總統范斯到訪印度,穿著傳統服飾的印度舞者表演迎接。(美聯社)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近期關於印巴衝突的發言—「我們希望緊張情勢盡速降溫。然而,我們管不了這兩個國家」,這絕非是偶然的外交辭令,而是華盛頓決策層對自身國際角色認知根本性轉向的明確信號。這番話赤裸裸地揭示了後美國時代的來臨,一個曾經自詡為「世界警察」的超級大國,如今公開承認其影響力的局限性。這種表態與二戰後美國精心建構的全球領導者神話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確立了其在西方世界乃至全球事務中的核心地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戰略退縮並非僅限於南亞次大陸。在中東,美國從阿富汗的狼狽撤軍仍歷歷在目;在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日益顯得力不從心;而在東亞,儘管語言上仍維持對台承諾,實質行動卻愈發謹慎。這種全球性的戰略收縮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認知轉變: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們已開始接受美國國力相對衰落的事實,並試圖在維持表面威嚴的同時,實質上減輕自身的國際負擔。

在這種全面戰略退縮的背景下,川普政府重提對中國加徵關稅的舉動顯得格外諷刺。這種經濟脅迫手段表面上強硬,實質上卻暴露了美國工具箱的匱乏—當真正的戰略決心缺失時,決策者只能求助於這種看似強硬實則空洞的政策工具。關稅作為一種經濟工具,其效果歷來存疑。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川普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超過90%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而非中國出口商。這種「自殘式」的經濟政策,與其說是有效的戰略手段,不如說是政治表演,旨在滿足國內民粹主義情緒,同時掩蓋美國在更關鍵戰略領域的退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談及美中關稅談判時「脫口而出」的言論—「這對統一和平非常有利」。這看似隨意的表態可能揭示了更深層的真相:在表面的關稅戰喧囂之下,中美可能已在台灣等核心議題上達成某種默契或協議。這種解讀並非空穴來風,歷史經驗表明,當大國在公開場合採取看似矛盾立場時,往往意味著私下已就關鍵問題達成理解。關稅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只是掩人耳目的煙幕彈,用以掩蓋美國在戰略層面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實質讓步。

對台灣而言,美國在印巴衝突中的「無為姿態」與在台海問題上的「關稅強硬」形成令人不安的對比,這種反差揭示了華府安全承諾的不可靠性正在急劇升高。當美國能夠對擁有核武器的印巴公開表示「管不了」,那麼對台灣的防衛承諾又將如何取信於人?這種疑問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基於對美國戰略行為模式的客觀觀察。

台灣長期依賴的「美國保護傘」正在顯現結構性裂痕。一方面,美國軍工複合體確實有動力繼續對台軍售,這是一筆有利可圖的生意;另一方面,美國戰略界日益將台灣視為「負資產」,認為其可能將美國拖入與中國的非必要衝突。這種矛盾心理導致了美國對台政策的「精神分裂」特徵:語言上繼續支持,實質行動卻趨於保守。近期美國在台海危機中的相對克制,與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高調介入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待遇已經說明了許多問題。 (相關報導: 周永秦觀點:飆風墜落給台海戰爭的重要啟示 更多文章

美國的戰略退縮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加速了國際權力格局的重組進程。在傳統美國安全保障顯露疲態之際,各國不得不重新評估自身的安全戰略。歐盟加速推動戰略自主,東協國家在中美之間尋求更複雜的平衡,甚至印度也開始展現更獨立的外交路線。這種全球性的戰略調整,實質上標誌著「後美國時代」國際秩序的逐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