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苦喊不停,腳步卻不曾停下!用台灣歷史做IP 導演汪怡昕「做自己的公共電視」

正在籌備製作《國際橋牌社》的導演汪怡昕,從4年前就開始做挖掘台灣歷史記憶的IP計畫。(蔡親傑攝)

「這事真的不該我來做。」短短一趟訪問,這句話來回出現了好多次。導演汪怡昕頂著滿頭白髮,這把年紀了,還是有些雄心壯志想完成,計畫分成4個部分,從電視節目、紀錄片、劇集包到書籍,都是要做台灣本土的題材,夥伴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總結得很好:「他想做自己的公共電視。」汪導喊苦喊不停,腳步卻不曾停過。

汪怡昕的工作室門口,擺著宋楚瑜的人形立牌,繞過頭去,另一頭貼著李登輝,掙錢不分藍綠,幾年來各陣營大咖的案子都接過,如今白髮蒼蒼,他要把視角放回基層,從台灣歷史挖些東西,比較時髦的說法就是,他想用台灣歷史來做IP。

歷史記憶4年前開始挖掘「真不應該是我們小公司來做」 

挖掘台灣歷史記憶的IP計畫,4年前就開始籌備,初步成果已運作將近2年,節目《二二八。柒拾-少了一個之後》、《少了一個之後-二二八‧微光》,和客家電視台合作,透過田調、口述採訪,還原各地在二二八事件下的受害情境,「少了一個之後」的標題貫串全系列,少了一個父親、少了一個兒子、少了一個母親,看走過歷史的人們,在家族少了一個要角後,過著怎樣的生活。

首波作品成績不錯,連續2年入圍金鐘獎,連總統蔡英文都曾在臉書轉發,但汪怡昕皺著眉,直說一集就要籌備半年,「很苦,苦炸了!」許多資料沒有留文字紀錄,口頭訪問不盡可靠,記憶有時會有落差,「還有利益上的落差。」搖搖頭,汪導抽出一支菸,「這種題目可以連2年入圍,已經是一個突破,可是我覺得這個不對,這不應該是我們這種小公司來做。」

但第一步,汪怡昕說只是測試,看這些方向能不能做,第二步成果,今年8月在國際人權影展首映,紀錄片《少了一個之後:孤軍》,講起軍冤人權,從「黃媽媽」陳碧娥的角度,紀錄她為了追查兒子在軍中冤死,進而成立軍中人權促進會的故事,再度激起迴響,甚至海軍司令黃曙光,也為此向黃媽媽公開道歉。

20180803-海軍司令黃曙光上將3日出席2018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首映會,並於現場向黃媽媽鞠躬道歉。(顏麟宇攝)
海軍司令黃曙光上將於8月3日出席2018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首映會,並於現場向黃媽媽鞠躬道歉。(資料照,顏麟宇攝)

「可是這種東西,其實不太是我們這種小公司可以負擔的。」菸又燒過一支,語氣透著無奈。週遭的人皆知,要拍這部片,不只花時間花體力,汪怡昕就像許多籌錢的導演一樣,也把祖厝賣了,才籌到800萬資金——在台灣拍片,沒拍到賣車賣房子的,畢竟是少數。

不過頭都洗了,也只能繼續下去,《孤軍》當然不止於讓黃曙光鞠躬,今年5月,原來近乎死水的司法調查,又有新進展,《孤軍》續集已於8月開拍,預定跟拍到明年底,片名會叫《友軍》,汪怡昕說,開始放映巡迴後,一路上遇到很多援助,「孤軍堅守陣地後,各方友軍開始進來。」

預算一樣不會少,「800萬。」汪怡昕再度搖搖頭,第二個800萬又追上門,但祖厝只有一棟,「這件事真的不該我們來做。」打火機又點燃一次,嘴硬的汪導還是繼續談他的計畫。

合體馮賢賢 汪導要拍台版紙牌屋

第三步,大概是最耗力氣的部分,他想做台版紙牌屋,劇集《國際橋牌社》籌備緊鑼密鼓,汪導義不容辭,親自擔當製片,監製找來資深媒體人馮賢賢,主創團隊導演、編劇已經開了半年的會,劇本修到第7版才滿意,就等明年3月開拍。 (相關報導: 小人物口中的大時代!政治劇《國際橋牌社》要趕在2020大選前幹大事 更多文章

20181207-「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右)、監製馮賢賢(左)專訪。(蔡親傑攝)
製作人汪怡昕(右)、監製馮賢賢(左)籌備《國際橋牌社》劇本修到第7版才滿意,預計明年3月開拍。(蔡親傑攝)

「題目很熱,但想丟錢的很少。」汪怡昕伸手比劃,8000萬,不是整個系列,是光第一季就要8000萬,後面一季一季接著追上,預定要拍8季。打鐵趁熱,他說這種東西,一開始就得先規劃好,不能第一部紅了,再來草草準備第二季,或者隔好幾年才推出續作,熱度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