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十三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發表講話,直指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在非洲大陸的對手,指責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給非洲造成負面影響,如同「掠奪非洲」,並宣布美國將會推行新非洲戰略,提升與非洲國家關係。
冷戰後美國對非洲經營弱化
波頓提出三項策略:增強與非洲國家的經濟聯繫;對抗恐怖主義組織;保證美國資金會用在有效率和有效用的地方,把錢用在「重點國家」上,比如肯亞。這表示美中全球爭霸延伸到非洲大陸。準確地說,地緣政治上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Negro Africa),北非國家一般被視為中東的一部分。非洲是美國全球利益中最薄弱的一環。在冷戰時代,美國主要通過支持英、法、南非(當時還是白人政權)和依靠本土親西方勢力,以及蘇聯支持的親共勢力、古巴雇傭軍,在非洲大陸角逐。
冷戰後,蘇聯勢力退出非洲,美國也開始在非洲退縮。索馬利亞維和行動的失敗,沉重打擊了美國在非洲的經營意願。一九九三年,索國首府摩加迪沙(Mogadishu)之戰中,美國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十八名特種部隊戰士被軍閥打死,屍體遊街。美國國內對在非洲用兵極為反感,加速了美國的收縮。以至幾年後,盧安達及蒲隆地內戰造成百萬人死亡,美國也不肯出兵非洲。
美國與非洲的經濟聯繫也在變弱。上世紀九○年代到本世紀初期,美國曾有一段與非洲貿易迅速增長的時期,最主要的貿易品就是從西非尼日等國進口大量石油。可是二○○八年後,由於經濟危機和國際能源結構的變化,美國對西非石油的依賴大幅減少,現在進口石油數量不到高峰期的十分一。從黑非洲進口額也從最高峰的八八○億美元下降到二五○億美元左右。○一年美國制定《非洲成長與機會法案》(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 AGOA),意在促進從非洲進口非石油產品。可是過了十六年,每年從非洲進口的非石油商品依然沒有超過五十億美元。
毛時代中國勒緊褲頭蓋坦尚鐵路
當然,美國在非洲並非一片空白:它在非洲援建了很多醫院和教育機構;非洲也是美國非政府組織和慈善組織最關注的地區之一,每年到非洲的美國志願者,包括醫療、扶貧、教育、科研、環境保護活動不計其數。但這些援助和民間自發活動都沒有形成地緣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戰略。
目前美國在非洲只在東非吉布地一地有軍事基地萊蒙尼亞(Camp Lemonnier)。但在○一年建立時,著眼點是為中東反恐服務。後來索馬利亞海盜為禍,美國派出軍艦在印度洋巡航,吉布地基地才擴建,目標依然是局部性。美軍之後又派出部隊幫助法國在西非對抗恐怖主義武裝,但法軍是主力,美國提供支援。
(相關報導:
衝著中國來的!白宮國安顧問波頓宣布「繁榮非洲」新計畫
|
更多文章
)
中國則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進入非洲,當時國力尚弱小的中國「勒緊褲頭」,援建了坦尚鐵路(TAZARA Railway),勢力通過東非的坦尚尼亞進入到南部非洲內陸的尚比亞,也經此打通運輸線,扶植辛巴威的穆加比(Robert Mugabe)。在改革開放初年,由於阮囊羞澀,中國大幅度減少對非洲的援助。於是在這個時期,中國人對非洲僅有「很熱、貧窮、飢民」等刻板認識。
在美國忽略非洲時,中國從戰略的高度開始大舉進軍非洲。千禧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建立「中非合作論壇」,每三年一次會議。○六年第三屆中非合作論壇從常規的部長級升格為元首峰會,四十多個非洲國家領袖齊會北京,成為當年的中國外交盛事。一八年九月的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非洲國家元首再次齊聚北京,國家主席習近平也高規格迎接。習近平宣布在未來三年提供六百億美元資金,其中一五○億為無償援助、無息貸款或優惠貸款;會議還通過《北京宣言》,提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低檔電子產品的大市場
中國勢力進入非洲有三個最重要的途徑。首先是經濟。經過十幾年的經營,中國目前已經是非洲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在一七年成為在非洲最大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指新創設的外人投資項目,而非投資或併購既有的公司)投資國。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活動有幾個特色:
第一,注重油田、礦產等資源。中國在非洲建立的工業園區,大部分都是礦產簡單加工基地,而非製造業的工業園。
第二,注重基建。最初基建以方便運出非洲礦產為原則,建立大量的貨運鐵路和深水碼頭;後來為了輸出過剩產能、打響高鐵品牌和中國高鐵標準,投資未必符合非洲國家需求的高鐵建設,包括備受爭議的肯亞蒙巴薩—奈洛比鐵路(Mombasa-Nairobi SGR);最後,中國積極在非洲推進電訊基建,以幫助中國的科技企業迅速擴海外市場。
第三,中國把非洲視為工業品,特別是低檔電子產品的大市場,華為、中興等手機占有率之所以位居世界前列,非洲低檔市場是重要原因。通過這些經濟活動,中國開始控制非洲相當一部分國家的經濟命脈。
招攬非洲精英,培植親中政客
另一個重點是軍事。中國積極參加在非洲的聯合國維和任務,在非洲有實質的軍事存在。目前中國在非洲參加的維和行動包括蘇丹、南蘇丹、馬里、西撒哈拉等國。中國在蘇丹和南蘇丹有很強的兵力,以保障中國在南蘇丹和蘇丹達弗(Darfur)的經濟利益。軍事存在和經濟利益雙管齊下,中國對蘇丹和南蘇丹已經建立根深柢固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就建在非洲──一七年正式啟用的吉布地軍事基地,雖然中國一直以「後勤補給基地」稱之。基地主要用於支援在亞丁灣打海盜的中國艦隊,也做為中國在非洲的軍事政治支點,能方便地支援深入內陸的蘇丹、南蘇丹的中國軍隊。此外,中國的軍事基地距離美國基地很近,引起美國擔憂竊聽其軍事機密。一八年,還發生懷疑美軍飛行員被中國軍人用激光照射,導致短暫失明事件。
最後是人員交流。隨著中國在非洲活動的增加,大批中國人走遍非洲。不少人移民非洲,在南非、安哥拉、馬達加斯加三國都有數十萬移民的規模,其他國家則有數萬人移民人口。加上短期務工的人數,中國人社區在非洲日益壯大。
另外,中國招攬大批非洲精英到中國學習,很多非洲政要或潛在的領導層都有在中國接受教育的背景,中國以此培植下一代的「親中政客」。中國也在非洲大量成立孔子學院,在非洲推廣中國文化。前兩年在中國大獲成功的電影《戰狼Ⅱ》,劇情發生的地點就在非洲,這正是中國人在非洲存在感大為增強的體現。
光指責掠奪,不足以取代中國
中國就這樣三管齊下迅速擴大在非洲的影響力。美國到現在才提出新非洲戰略已落了後手。美國光是口頭上指責中國「掠奪非洲」並不足夠,而要拿出真金白銀和增加軟實力,可是這兩點都是川普(Donald Trump)政權奇缺的。「新非洲策略」不太樂觀。
(相關報導:
衝著中國來的!白宮國安顧問波頓宣布「繁榮非洲」新計畫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