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由多家科技、網路股領軍的美股牛市,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行情一波接著一波,只有在少數時刻稍做歇息,這使得許多投資人跟著賺得盆滿缽滿。就在蘋果即將挑戰4兆美元市值歷史關卡之際,《高盛首席分析師教你剖析超級週期》作者回顧美股長期表現,他認為每次長期牛市都有至少一個主流產業族群帶頭,而且他認為,這次由科技股帶頭的牛市可望比以往延續更長時間。以下是精彩書摘全文:
科技業在市場資本化方面(至少在美國)已經相當穩定地保持主導地位,這種情況自1980年代的軟體革命以來就沒有變過,只有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由金融業短暫主導。不過,從標普500指數的類股組成變化史來看,主導的業種可以較長時間保持主導地位。隨著時間推移,不同的科技浪潮會使業種主導階段演進。隨著股票市場變得較為多元,最大的業種佔總體市場比例下降,但即便如此,科技業可能依舊是全球市場中規模最大的產業。隨著信心增強和IPO再現,可能會有許多新公司投入科技業(圖11.5)。
我們可以將美國股市漫長的歷史分為四個主要的領航者時期:
1800年到1850年代:金融業。在這段期間,銀行是最大的產業。一開始幾乎百分之百佔據股市。隨著股市的發展和擴張,到1850年代,銀行業的權重已經降到一半以下。
1850年代到1910年代:交通運輸。隨著銀行開始為美國(以及其他地方)蓬勃發展的鐵路系統提供融資,交通運輸類股成為指數中佔比最高的業種。全盛時期,交通運輸類股佔比接近指數的70%。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逐漸下降到總市值的約三分之一。
1920年代到1970年代:能源。隨著工業的大幅成長,仰賴石油而非蒸汽和煤炭推動的能源股成為最大業種。能源集團一直保持主導地位直到1990年代。不過中間一度經歷科技業的短暫領導期(第一波由大型主機主導,接著轉由軟體主導)。
1980年代至今:科技。自1970年代大型主機問世以來,科技業幾乎一直都是美國最大的業種(並非在所有國家都是如此),只有在金融危機前被銀行業短暫超越。當然,科技產業內的先驅者在這段期間數度改變。1980年代中期,IBM是最大的公司, 推動了資料革命;1990年代,隨著軟體成為科技進步的主要推手,微軟登上龍頭寶座;2000年代,蘋果成為最大的公司,並一直保持至今。這一期間有過週期性波動,像是2000年科技泡沫的興起和隨後的崩盤,但科技很快就又回歸最大業種的地位(在銀行業於金融危機前短暫成為最大業種之後)。
下一波科技潮的領導者會和過去一樣?抑或有所不同?超大型科技股在美國和其他市場的主導地位相當顯著,然而這種市場主導地位並非當前這場革命獨有,過去,好幾家企業都曾經因為重大創新或科技週期而主導各自的產業。科技業的演變史顯示,最終它可以成為「贏者全拿」的市場:
(相關報導:
季凡觀點:科技股主導的2024,美股熱潮還能撐多久?
|
更多文章
)
像是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在1900年以前,就成功掌控美國超過九成的石油生產,並囊括85%的銷售額。
1969年,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com)服務美國90%的家庭。在它放棄對貝爾營運公司(Bell Operating Companies)的控制權並在1982年分拆為不同公司之前不久,它約佔美國市場總值的5%。
1955年至1973年間,通用汽車的盈餘佔標普500指數的10%以上。在全盛時期,通用汽車在美國的市佔率高達五成,並且從1931年到2007年間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隨著1970年代大型主機的發展,市場明顯變得集中。1981年,IBM在大型主機市場的市佔率超過60%。
隨著軟體成為科技的主要驅動力,又出現了另一個主導地位的轉變。到2000年,微軟在作業系統市場的市佔率達到97%,因為它在PC和筆電市場中稱霸。
指數中最大的公司歷來都屬於那個時期的主導產業。通常它也會保持相當的市佔率,直到監理單位(反壟斷)介入削弱市場主導地位,或是老企業輸給擁有更尖端技術的靈巧新進者(圖表11.6)。
但無論如何,新公司橫空出世並隨時間過去逐漸主導新產品和技術,這是很常見的事情,特別是在美國。舉例來說,自1955年以來,一直沒有掉出《財富》五百大(Fortune 500)名單的公司的比例只略高於10%。
根據這段歷史,可以合理假設六十年後的《財富》五百大名單中,只有極少數會是目前主導的企業─至少以它們當前的形式和結構來看是如此。會有大量新公司在我們今天還無法想像的新興產業中成立。如圖表11.7 所示,1985年標普500指數中的前十大企業到了2020年都不在其列。2000年名單中的公司,只有一個在2020年仍在前十名。
儘管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到,主導公司可以在自己所屬的產業中長期保持領導地位,但許多公司雖然曾主導一時,卻無法主導一世。關鍵原因就是創新擾亂了市場,或那些公司未能開發新技術。通常它們沒有創新,是因為擔心會侵蝕自己目前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然而,我認為目前主導市場的幾家科技公司在現在的這個週期中,可以比過去幾次科技週期中的企業規模更大,也領跑更長的時間,原因有三。
首先,科技業會降低物價。只要這件事情沒有改變,政治人物就沒有實質的動力去攻擊它。從政策的角度來看,科技業可能與銀行、超市、能源這些產業不同。政治人物常常會說,那些產業的利益(例如高存款利率、低食品和能源價格)沒有嘉惠消費者。這並不代表科技公司就不會受監管,但通常被監管的面向會是隱私權和數據使用的問題,或是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而非定價。
第二,科技越來越常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網路安全、晶片、越來越受重視的AI等科技,都被認為是國家基礎建設和戰略防禦的關鍵。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這一點變得更加重要。
第三,科技業大力投入研發。有鑑於當前的既得利益者現金流充裕,它們有能力維持高投資額,擴大它們的市場「護城河」與未來成長潛力。
《高盛首席分析師教你剖析超級週期》(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提供)
撰文/彼得.C.奧本海默(Peter C. Oppenheimer),他在總體經濟領域擁有將近四十年的研究經驗,目前在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擔任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和歐洲總體研究的主管。在加入高盛之前,他曾在匯豐銀行(HSBC)擔任首席投資策略師。過去曾在詹姆斯.卡佩爾(James Capel)、漢布羅斯銀行(Hambros Bank)、綠井(Greenwells)擔任過研究人員。
(相關報導:
季凡觀點:科技股主導的2024,美股熱潮還能撐多久?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