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流感及各式上呼吸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明明已經就診也按時服藥,症狀卻一直好不了」是不少患者心中的疑問。對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吳芝穎表示,一般人感冒病程約3天至10天,屬正常範圍內,無須過度擔心;年長者、孩童或慢性病人,若感冒期間症狀惡化,建議即時送醫進行詳細檢查及治療。至於感冒時要怎麼吃?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分享5種食物,其中加入一些胡蘿蔔、洋蔥和大蒜的雞湯,美味外更能提升免疫力。
感冒一直好不了,要不要換醫生?
近期國內感冒人數明顯增多,過去4年,新冠大流行促使民眾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使得流感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傳播風險大幅降低,卻也削弱體內抗體。疫情解封後,民眾極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2023年幾乎全年流感持續熱燒的主因。
一般患有感冒症狀的人,多會先選擇到診所就醫,領取3日份處方用藥,免疫力較好的人很快就能痊癒,抵抗力較弱者則可能需要看診到第2、3次才康復,這期間難免會產生疑問,是否應更換診所或到醫院就診?吳芝穎說,基本上病程在3天至10天內都算正常範圍,不必過多擔心,持續觀察病症即可。
感冒久未癒,身體出問題?
吳芝穎指出,除自身抵抗力會影響病程時間外,第2種情況是症狀好轉後突然變嚴重,可能是因身體未完全康復,不小心再感染其他病毒所致。
吳芝穎提醒,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具過敏性體質,受到病毒感染或天氣變化等因素,誘發身體過敏現象,過敏症狀與普通感冒極為相似,有可能病毒感染的感冒已痊癒,但過敏症狀尚未改善,導致症狀持續較長。
出現這些症狀,應就醫檢查
針對特殊高風險族群,如長者、孩童、慢性病人等,即使是輕微感染,也可能引發重症。吳芝穎說明,這類人要特別留意症狀變化,像是孩童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有「行走的肺炎」之稱,主要感染部位在肺部,但也會影響上呼吸道,包含出現感冒症狀、咳嗽、發燒、喉嚨痛等,部份病人精神及活動力不太受影響,若在感冒期間症狀加重,例如咳嗽持續超過一周、高燒不退、痰變濃變黃綠或帶血絲、食慾差等症狀,則應立即就醫檢查。
一般診所開立的處方籤主要對症狀做控制,像是止咳、化痰、退燒等,對抗病毒仍須仰賴自身的抵抗力。
吳芝穎呼籲,感冒期間應多休息、多喝水、補充高單位維他命C,並隨時觀察症狀變化,如病症持續輕微且有好轉跡象,可繼續在原診所就醫;但如病程超過一周或病症惡化,建議即時至醫院就醫,接受進一步治療。
感冒該吃的5類食物
至於感冒時吃什麼才會好得快?胡皓淳分享,感冒時要吃的5種食物:
1.雞湯
「熱湯尤其是雞湯,不僅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還可舒緩喉嚨痛和減少鼻塞。」胡皓淳表示,雞湯中的胺基酸,有助減少發炎,促進免疫系統健康;熱湯的蒸氣也可幫助舒緩鼻腔堵塞,「讓你更容易呼吸」,特別是加入一些胡蘿蔔、洋蔥和大蒜的雞湯,美味外更能提升免疫力。
2.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胡皓淳說,維生素C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有助增強免疫系統。感冒時,攝取充足的維生素C可縮短病程,減輕症狀,秋天時常見的柑橘類水果,就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每天攝取這些食物,能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抗氧化劑,提高免疫力。」
3.清淡的粥和米湯
胡皓淳提及,感冒時,胃口往往會變差,這時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是明智的選擇。清淡的粥和米湯,可提供足夠的能量,又不會對胃部造成額外負擔,「這些食物不僅可保持水分,還能幫助舒緩喉嚨。」
4.溫暖的飲品
像是熱茶、溫水和蜂蜜檸檬水,可助舒緩喉嚨痛和減少咳嗽。胡皓淳指出,蜂蜜具天然的抗菌和抗炎特性,能舒緩喉嚨並幫助改善睡眠;檸檬水則可提供維生素C,也有助保持水分,「溫暖的飲品不僅能舒緩不適,還可促進身體的恢復;但也要注意,不要太燙,以免燙傷喉嚨。」
5.富含鋅的食物
研究顯示,鋅可幫助縮短感冒的持續時間並減輕症狀。胡皓淳舉例,富含鋅的食物包含紅肉、家禽、海鮮(如牡蠣和螃蟹)及豆類,適量增加這些食物的攝取,有助支持免疫系統,促進康復。
本文經授權改寫自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相關報導: 水果可以空腹吃嗎?營養師曝6水果飯前吃「以為健康其實超傷胃」,高血糖、胃病全上身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