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報紙銷量,雖皆呈現明顯下滑趨勢,報業多數依舊態度樂觀,篤信印刷報章雜誌,長期仍具相當重要性,或以為所謂電子媒體,就是把同一套內容、路數,移進網路就對了。《衛報》數位總編輯菲爾霍夫(Aron Pilhofer)卻認為:「紙媒衰敗是既定事實!」也無法避免邊緣化的命運。
唱衰者何人?
菲爾霍夫2005年進入《紐約時報》,擔任互動新聞技術部(Interactive News Technologies Department)副總編輯,他一手打造專業技術團隊,推動該報數位化貢獻卓越。2014年5月《紐時》前任女總編輯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下台不到一周,便傳出他跳槽消息,他的離去對《紐時》新任總編輯巴凱(Dean Baquet)是不小打擊。
現在負責《衛報》全面數位化的菲爾霍夫,日前接受新興媒體研究網站《TheMediaBriefing》專訪,談到媒體未來趨勢,他引用《紐時》經驗直言,紙媒沒有未來:
「《紐時》導入付費牆(paywall)線上收費機制時,說紙媒前景未定。其實哪有什麼不能確定?衰敗是既定事實,廣告收入不太可能回到過去……紙媒衰退速度之快,遠超過多數人預期。《衛報》在內所有媒體,都必須盡快全面數位化,紙媒崩盤的那一刻,衝擊必然劇烈。」
菲爾霍夫提及資深媒體觀察作家薛基(Clay Shirky)對於《洛杉磯紀事報》(Los Angeles Register)的評論,強調「紙媒還有機會」這種幻想非常危險。《紀事報》今年4月16日逆勢發行,雄心壯志要挑戰《洛杉磯時報》(L.A. Times),無奈消費者不捧場,報社6月初陸續資遣員工、尋找買家,9月24日正式停刊。
自欺欺人的大謊話
《洛杉磯紀事報》屬於加州報業集團「自由通訊」(Freedom Communications,前身是Freedom Newspapers),該集團擁有百年歷史,曾經跨族電視、書籍出版等多角經營,經營權原屬於單一家族,媒體環境改變後,營收快速走下坡。2004年出現財務危機,之後起歷經多次改組、入資、出售資產,2012年由成功企業家庫什納(Aaron Kushner)接手。
庫什納沒有媒體經驗,但認定報紙仍有可為,他入主後大舉增員擴編,陸續發行2份新報刊,意圖重振報業榮景,但很快燒光銀彈,陷入收支不平衡、裁員縮編、切割資產求售、逾期付款吃上官司.....的惡性循環,庫什納還因此自己登上新聞版面。
前述網路媒體觀察家薛基認為,《洛杉磯紀事報》的失敗令人遺憾,但至少讓大家終止對平面媒體的綺麗幻想。薛基批評,媒體自傲能無情地批評時政、監督產業發展,卻沒有意願帶著質疑精神發掘自身真相,甚至繼續拿謊言荼毒有志進入新聞業的年輕人。
報紙收入變少、歸零
「紙媒還有機會」的偏差想法,讓多數報紙(包括《衛報》)至今沒能全面數位化。菲爾霍夫認為,雖然歷史未曾聽聞,但報章雜誌的收入,不光是逐年減少,終究會歸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