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土地改革的夢想與現實

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再創新的活力,取決於土地改革制度改革的成敗。(BBC中文網)

最近,中國政府公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全稱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引起關注。

該文件指出,在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審慎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沒有亮點」

《旺報》報導引述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認為,該文件沒有什麼「亮點」,因為目前中國「三農」發展的根本問題在於「農村土地確權」上,只要「農村土地確權」無法做到,中國的農村土地就無法自由流轉,並影響城鎮化,以及農村及農民的再繁華。很可惜,這方面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上卻仍看不到明確進展。

張鳴指出,農村土地的使用權應該要流轉,尤其目前中國集體農村已消失的情況下,農村土地卻還要「集體化」,很荒唐。

他認為,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種地,但是土地卻不能自由買賣,還在強調集體所有制,都是「意識型態」所導致。

根據國際經驗,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土地改革提供最核心的制度面支持。中國農村最大的特點是農村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這項制度造成中國農村土地不能自由買賣及流轉,並造成近年來城鎮化推進腳步逐漸放緩,因此不少專家學者呼籲應該要盡快促成「農村土地確權」可自由流轉。

推動試點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最近發表文章指出,「一個時期以來,理論界對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議論較多。有人主張,只有實行土地私有化,允許土地兼併和集中,才能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但我國農村人多地少,如果實行土地私有,不加限制地讓工商資本大規模圈佔土地,就會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產生嚴重社會問題。」

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表示,將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韓俊還表示,有關部門按照改革的計劃部署,現在正在制定三個與土地制度改革有關的政策性文件。

具體來看,在三個政策性文件中,一個是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全國性指導意見,另外一個是關於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政策性指導文件,還有一個是關於落實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的政策性指導文件,這三個指導文件預計在2015年正式出台。

中國的農村土地改革因牽涉到13多億人口的糧食供應問題、廣大農民的權益,以及涉及工農、城鄉以及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利益格局調整等諸多複雜問題,因此也有觀點支持官方試點先行,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總結完善後再逐步推開的做法。

廣東陸豐烏坎村村民抗議土地被出售與發展商,村代表死亡。公安包圍烏坎村,與村民對峙。

抗爭頻發

2011年,廣東烏坎村民集體抗爭事件引發全球矚目,屢見不鮮的抗議事件凸顯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隱藏的貪腐、土地財政等弊端,能否啟動土地制度改革,將決定城鎮化是否能夠取得成效。

研究顯示,中國每年發生10萬起群體性事件,其中類似烏坎的農村抗爭事件就佔約60%。

有土斯有財,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但中國農民不能自由買賣土地,一旦面臨徵地又得不到公平合理的收益,土地爭議導致農民的抗爭層出不窮,隨著矛盾不斷激化,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雖然有關土地私有化的問題引發學界激烈辯論,但是從中共高層到基層,普遍認為土地改革已經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