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從「茶葉、絲綢、瓷器」到中國製造「新三樣」—川習「二度交手」的結局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二度交手,將深度影響兩國並衝擊世局。(AP)

200年前清帝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到現在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板」,「新、舊三樣」強勢商品,使中國生產和製造,在全球貿易體系,都成為最有競爭力和最多貿易順差的經濟體。這一轉型,不僅改變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也使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無法降溫。

二度交手的川普和習近平,在未來的中美角力中,雙方究竟是會選擇全面對抗,還是能夠達成妥協,實現各取所需雙贏的可能?將成為影響未來國際經濟秩序的關鍵問題。

2024年,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以25.45萬億元人民幣的出口總額,實現了7.06萬億元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這一數字,不僅是中國製造業強大競爭力的體現,更揭示了一場全球經濟格局深刻改變的序幕。同時,這個驚人成績背後,也伴隨著中國正面臨,日益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與壓力。

歐美主要經濟體,對中國商品的低價、高CP值,攻城略池大舉進入它們的市場,不僅不斷累積貿易逆差增幅,而且衝擊它們的產業生存。已開始表達越來越強烈的不安和不滿,採取了更高的關稅措施,更嚴的科技限制及投資審查,試圖壓制中國製造業的擴張。

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印度和印尼,也面臨著中國產品壓低本地工業競爭力的挑戰。這些壓力已經將中國,推向了國際經濟和貿易摩擦的漩渦中心。

這一現象,讓人不禁聯想到大清帝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依靠茶葉、絲綢和瓷器,可稱之為「舊三樣」出口主力商品,在當年的全球貿易中,每年獲得巨額的白銀順差。而這種外向型貿易的高度不平衡,最終引發了西方列強的武力干預,改變了清帝國的貿易規則與國際地位。

如今,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成為高競爭力、無對手的「新三樣」強勢商品,再次獲取全球市場的主導權。

這場「新三樣」與「舊三樣」之間的歷史回響,不僅展現了中國經濟快速躍升,也揭示了新的挑戰:如何平衡巨額順差帶來的機遇與壓力?如何在技術戰、關稅戰,和國際社會聚焦與防堵批評中,避免重蹈大清帝國覆轍?

這些問題已成為北京政府當前,無法迴避的核心難題。也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和製造業的前景,和國家發展的未來。

「新三樣」橫掃世界指標意義

現代中國以「新三樣」——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重新定義了全球製造業的競爭格局。雖然目前這三項產品僅占目前中國出口總值的約4.4%,但其背後的意義遠超數據本身。它們不僅展現了中國製造的科技價值與競爭力,更預示著一場全球市場無法迴避的變革。

中國已從過去的汽車進口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3年的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成為國際汽車市場的新領導者。同時,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幾乎壟斷全球市場,憑藉規模化生產和技術優勢,主導了全球供應鏈。而在新能源的核心領域,中國鋰離子電池的戰全球市場份額更高達73.8%,出貨量高達887.4GWh,這些成就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新能源技術中的絕對領先地位。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再向中國加徵10%關稅之後 更多文章

「新三樣」的出口優勢在於不僅具有價格競爭力,更反映了中國製造在新科技產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應用領先的深厚積累。背後體現的是中國製造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全面轉型。過去,中國依賴勞力密集型代工產品出口,如家具、服裝和玩具,以量取勝,靠廉價勞力和低技術含量佔據全球市場。然而,「新三樣」的出現代表著中國製造從量變走向質變,依靠技術創新和規模經濟,成為全球市場中無可匹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