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清帝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到現在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板」,「新、舊三樣」強勢商品,使中國生產和製造,在全球貿易體系,都成為最有競爭力和最多貿易順差的經濟體。這一轉型,不僅改變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也使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無法降溫。
二度交手的川普和習近平,在未來的中美角力中,雙方究竟是會選擇全面對抗,還是能夠達成妥協,實現各取所需雙贏的可能?將成為影響未來國際經濟秩序的關鍵問題。
2024年,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以25.45萬億元人民幣的出口總額,實現了7.06萬億元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這一數字,不僅是中國製造業強大競爭力的體現,更揭示了一場全球經濟格局深刻改變的序幕。同時,這個驚人成績背後,也伴隨著中國正面臨,日益加劇的國際貿易摩擦與壓力。
歐美主要經濟體,對中國商品的低價、高CP值,攻城略池大舉進入它們的市場,不僅不斷累積貿易逆差增幅,而且衝擊它們的產業生存。已開始表達越來越強烈的不安和不滿,採取了更高的關稅措施,更嚴的科技限制及投資審查,試圖壓制中國製造業的擴張。
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印度和印尼,也面臨著中國產品壓低本地工業競爭力的挑戰。這些壓力已經將中國,推向了國際經濟和貿易摩擦的漩渦中心。
這一現象,讓人不禁聯想到大清帝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依靠茶葉、絲綢和瓷器,可稱之為「舊三樣」出口主力商品,在當年的全球貿易中,每年獲得巨額的白銀順差。而這種外向型貿易的高度不平衡,最終引發了西方列強的武力干預,改變了清帝國的貿易規則與國際地位。
如今,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成為高競爭力、無對手的「新三樣」強勢商品,再次獲取全球市場的主導權。
這場「新三樣」與「舊三樣」之間的歷史回響,不僅展現了中國經濟快速躍升,也揭示了新的挑戰:如何平衡巨額順差帶來的機遇與壓力?如何在技術戰、關稅戰,和國際社會聚焦與防堵批評中,避免重蹈大清帝國覆轍?
這些問題已成為北京政府當前,無法迴避的核心難題。也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和製造業的前景,和國家發展的未來。
「新三樣」橫掃世界指標意義
現代中國以「新三樣」——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重新定義了全球製造業的競爭格局。雖然目前這三項產品僅占目前中國出口總值的約4.4%,但其背後的意義遠超數據本身。它們不僅展現了中國製造的科技價值與競爭力,更預示著一場全球市場無法迴避的變革。
中國已從過去的汽車進口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3年的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成為國際汽車市場的新領導者。同時,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幾乎壟斷全球市場,憑藉規模化生產和技術優勢,主導了全球供應鏈。而在新能源的核心領域,中國鋰離子電池的戰全球市場份額更高達73.8%,出貨量高達887.4GWh,這些成就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新能源技術中的絕對領先地位。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再向中國加徵10%關稅之後
|
更多文章
)
「新三樣」的出口優勢在於不僅具有價格競爭力,更反映了中國製造在新科技產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應用領先的深厚積累。背後體現的是中國製造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全面轉型。過去,中國依賴勞力密集型代工產品出口,如家具、服裝和玩具,以量取勝,靠廉價勞力和低技術含量佔據全球市場。然而,「新三樣」的出現代表著中國製造從量變走向質變,依靠技術創新和規模經濟,成為全球市場中無可匹敵的力量。
中國製造衝擊「世界秩序」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發布的《2023國際工業統計年鑑》,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MVA)的30.7%,位居世界第一。美國以16.1%位居第二,日本以6%位居第三。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製造國,佔全球MVA的4.8%。
隨著中國經濟和製造業的崛起,這一改變也反映在貿易領域。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1980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63億人民幣(約115億美元)。到2000年增至4743億美元;2010年進一步攀升至29740億美元;2022年達到63038億美元,顯示了數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顯著增長。
2022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為8768億美元。2023年,進出口總值為41.76萬億元人民幣,總順差為5.78萬億元人民幣,合8122億美元。202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3.85萬億元人民幣,順差7.06萬億人民幣,合9921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以往貿易順差巔峰的歷史記錄。(匯率以1美元兌7.12人民幣)
美國在1947年戰後,巔峰期貿易順差僅為120億美元(現值約1300億美元),日本在1993年最高960億美元貿易順差(現值約1850億美元),也僅是中國的五分之一。2017年,德國作為歐洲製造業的代表,達到3260億美元的順差巔峰,但仍遠不及中國如今規模三分之一。
然而,中國經濟崛起的背後也隱藏著挑戰,其強勢順差貿易和過剩工業產能,已嚴重衝擊「世界秩序」。中國出口持續快速增長,2024年貨物出口額同比增長超過12%,遠高於全球貿易增速的3%。這種強勢出口模式支撐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但對美國和幾乎所有其它其國家的出口市場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歐盟與中國的貿易也有顯著的不平衡:歐盟每出口1美元商品至中國,卻需從中國進口價值2美元的商品。導致歐盟去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2470億美元;相比之下,歐盟對美國的貿易則保持順差,約為2400億美元。
根據中國與非洲的貿易總額數據,2023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2800多億美元,其中中國對非洲出口約1700多億美元,自非洲進口約近1100億美元,產生了約6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與此同時,非洲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卻普遍保持順差,表明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不僅占據著強勢地位,還以其製造業優勢改變著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格局。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的高級研究員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指出,中國這種高度增長的出口模式可能難以持續,並且將對全球出口格局造成深遠的影響和潛在的嚴重衝擊。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再向中國加徵10%關稅之後
|
更多文章
)
另一方面,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和低價策略,對全球工業生產造成衝擊,許多國家的工業生態和就業市場受到創傷和深遠影響。而中國製造「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其綜合優勢在全球市場上形成了無法撼動的競爭力,未來不僅將創造更多的貿易順差,而且衝擊,甚至消滅掉其它國家的汽車、綠色能源相關產業。
世界各地對「中國製造」反制措施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世界各國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也在不斷升級,特別是在關稅、反傾銷、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等領域。這些措施反映了歐美國家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商品與技術的高度關注與戒備。
美國在貿易領域延續了川普政府時期的強硬路線,拜登政府更是加徵了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美國針對鋼鐵、電動汽車以及太陽能電池板等商品實施高稅率,意圖保護本土產業,尤其是汽車和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這些關稅措施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為本地製造商創造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也使得美國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商品成本。
歐盟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政策則聚焦於低價電動汽車。2024年,歐盟正式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傾銷稅,強調中國政府對該行業的補貼導致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這一措施反映了歐盟對中國商品快速搶占歐洲市場的擔憂,特別是在汽車產業這一戰略性領域,歐洲各國迫切希望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然而,這些反傾銷措施在減緩中國商品輸入的同時,也進一步抬高了歐洲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在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方面,歐美國家的防範更加全面。美國針對高端芯片及先進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進一步收緊,特別針對中國的電動汽車與人工智能產品,意圖阻斷其技術發展的關鍵環節。
同時,美國還啟動了對中國芯片行業的全面調查,並計劃通過關稅或進口限制進一步遏制中國技術崛起。歐盟則著重於投資審查,2024年,德國叫停了一項涉及中國企業收購燃氣輪機業務的交易,理由是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英國和意大利也否決了多起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併購案。
除了歐美,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和印度也開始採取針對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巴西對中國的鋼材和化學品等多種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並強化對中國商品的監管,試圖減輕本地企業所受的壓力。而印度則進一步升級了對中國的制約措施,不僅限制中國企業參與5G建設,還對多家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展開稅務和數據安全調查,同時禁止多款中國應用程式的使用。這些政策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進一步強化了印度對中國經濟的防禦。
總體而言,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反制措施在短期內保護了各國的本地產業和技術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加劇了中外經濟關係的緊張局面。
川習「二度交手」:中美貿易戰下半場
隨著川普於2024年再次當選,1月20日正式就職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進入新階段。川普一方面重啟中美貿易交鋒,另一方面展現其特有交易外交風格,試圖在「套交情、高調喊價施壓,與務實合作」中尋找平衡。然而,中國製造「新三樣」會像華為一樣,成為下半場貿易戰角力的核心戰場。
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已對中國製造「新三樣」,實施強力防堵措施。2024年5月,美國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提高關稅,稅率分別上調至100%、50%和25%。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再向中國加徵10%關稅之後
|
更多文章
)
同時,2025年將進一步限制中國智能汽車進口,禁止含有中國製造軟硬體的自動駕駛車輛進入美國市場,試圖從技術供應鏈上完全切斷中國的影響力。
此外,美國政府在2025年加強對人工智慧(AI)晶片的出口管制,阻止中國獲取關鍵技術,以確保美國在AI科技領域絕對優勢。
這些措施延續了拜登政府的科技封鎖策略,對抗遏制中國在新科技產業的崛起。針對「新三樣」的行動,也旨在削弱中國新能源產業全球競爭力,保護美國本土相關產業。
川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又一次讓中美關係充滿變數。與拜登不同,川普更傾向以交易方式處理雙邊摩擦,而非滿口大道理。他曾公開表示,希望與習近平一起合作解決地緣政治衝突,結束俄烏戰爭。但在經濟競爭上,他仍強調要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優勢,確保美國國家利益。而川普的核心支持者來自農業州和能源州,這些地區對中國市場的出口需求迫切,使他又可能部分領域採取務實合作。
然而,中國的經濟壓力迫使習近平需要在內外政策上進行調整,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挑戰。2024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1萬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反映出中國依然在全球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但也顯示出對美貿易的高度依賴性。
在國際層面,隨著美國及其盟友加強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中國需要加快技術自主化進程,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產業的關鍵環節。同時,通過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例如拓展非洲、拉美和東南亞市場,中國試圖多元化其出口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在國內層面,習近平政府則致力於推動「雙循環」戰略,以實現內外平衡。這一政策旨在擴大內需、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並通過加強產業升級和創新來提升經濟韌性。與此同時,北京也面臨房地產低迷、地方債務危機和人口結構轉型等挑戰,這些問題都要求更審慎的宏觀調控與政策應對。
儘管挑戰重重,但習近平似乎認為,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這為中國提供了抗衡外部壓力的底氣。未來,習近平可能與「二度交手」的川普,這個「不是朋友的朋友」,在對抗與合作中尋求平衡。最壞的打算,實在談不攏就冷處理。時間不在川普一邊,他只能幹四年,習則還可以幹個十年。只要他願意。
川普與習近平之間是否會再度出現短暫的「蜜月期」,取決於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妥協程度,以及對全球經濟和能源秩序重新調整的態度。下半場的中美貿易戰重頭戲之一:將聚焦於「新舊能源的角色位置」。
中國「新三樣」——綠色新能源產業,是未來牽引疲乏經濟的最大動力。既能成為對外出口主力,也能為欠缺石油、天然氣的中國,形成一層能源安全保障。誰也無法封鎖、遮擋陽光照射中國的土地,太陽能發電、綠色能源,對習近平而言,是一個重大國家安全選項。
川普把美國地底下,不可計量石油和天然氣,當成「讓美國再一次偉大」的看家老本。科技優勢、創新能力,以及地下的傳統能源,是美國最後也最大的財富和資產。美國的製造業已經衰退積極,製造飛機天天出問題,開採石油天然氣是粗放低技術產業,關鍵是要有市場。
截至2022年,美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為82億噸,佔全球儲量的4.0%,儲採比為11.1年。 然而,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研究顯示,美國的可採石油儲量總量達到2640億桶,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位居全球首位。 這表明美國在石油資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美中在新舊能源領域的交易和條件交換,是川習兩人都要花盡心思,去探討協商出讓彼此國家都有出路的方案。這場貿易戰局,不僅影響中美關係的未來,更將決定全球經濟的走向。
「不是朋友的朋友」?
中國領導人很少以個人立場,把他國領導人稱之為個人的「好朋友」。共產黨人只會以「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或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來稱呼經過他們長期考驗,覺得真正可以當國家和人民朋友的外國顯要。
中國人交朋友非常重視「信任與一致性」,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情感,並以「情感為基,原則為輔」來維繫友情。就像中國領導人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態度,他們認為尼克松對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因此即使尼克松因水門案被迫辭職,在美國聲名兩極化,仍然把他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即便他本人無法訪問中國,他的女兒到中國時,仍然受到毛澤東的接待和歡迎。
相比之下,川普則缺乏「一致性」。他的態度隨時可能改變,在疫情期間甚至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直接嚴厲地批評和攻擊他口中所謂「最好最好的朋友」。這與中國人交友重視的「信任與一致性」背道而馳。
中共的領導層應該已經明白,北京中南海與美國白宮之間,已經沒有真正的友誼合作關係可言,而只剩下赤裸裸的鬥爭。無論誰當白宮主人,現在好事情都不會找上中國。川普啓動了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科技站,拜登繼續延續川普路線。
與川普和拜登兩任總統,都打過貿易戰的習近平,已成為夠資格的對美問題外交專家。從2018年到現在七年的貿易戰,中國這個製造業出口導向的貿易優勢,沒有被打垮。
現在,無論是川普或者是習近平,都已是有經驗的貿易戰談判和溝通者。應該很快就能摸清楚對方要什麼,然後自己能不能答應。這兩個「愛國者」以國家利益優先,可以省去客套和過場,很快進入主題。
這場貿易戰涉及到中美兩國長遠利益,和各自企業的生存,是場真刀真槍角力。當初,美國以華為通訊設備,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開始禁用華為5G基地產品,並要求盟友也跟進。2020又禁止華為取得手機晶片,最後的結果看來,就是要讓美國的蘋果手機,2年內就打敗取代這個最強的市場挑戰者。貿易戰下半場,川普和習近平還要繼續這樣子,為自己國家和企業纏鬥下去。
對抗還是妥協?這是中美兩國面對的終極選擇。若選擇以全面對抗升級到極端,甚至戰爭,雙方可能兩敗俱傷,導致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長期不穩定;若能選擇妥協與合作,則有機會在競爭中找到雙贏的契機,推動世界經濟走向新平衡。
這場博弈的結局,不僅取決於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川普,如何應對各自的內部挑戰,也將影響全球市場的走向與未來的國際秩序。妥協雙贏?或戰爭兩敗?中美之間的選擇將為歷史定下基調,並深刻影響世界未來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