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張愛玲只願與她相提並論─蘇青與《天地》雜誌

張愛玲、蘇青與胡蘭成。

在四0年代的上海淪陷區,蘇青(1914-1982)的作品曾受廣泛的歡迎,散文集《浣錦集》出了十版,長篇小說《結婚十年》則在半年內再版了九次,最後共出了三十六版。在當時可說是名噪一時的女作家。當年在上海灘,蘇青與張愛玲齊名,甚至超過張愛玲。蘇青除了寫小說散文,還主編過一本叫《天地》的雜誌,很暢銷。張愛玲的諸多文章都在《天地》發表,胡蘭成就是讀了張愛玲發表《天地》的〈封鎖〉,而注意到這個文壇奇女子的。

一九四五年三月的《雜誌》月刊第十四卷第六號上發表了蘇青和張愛玲的對談記,編者前言有這樣一段話:「當前上海文壇上最負盛譽的女作家,無疑地是張愛玲和蘇青。她們都以自己周圍的題材從事寫作,也就是說,她們所寫的都是她們自己的事。由女人來寫女人,自然最適當,尤其可貴的,似乎在她們兩位的文章裡,都代表當前中國知識婦女的一種看法,一種人生觀……」。

另外張愛玲對蘇青亦有極高的評價,她說:「低估了蘇青的文章的價值,就是低估了現地的文化水準。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麼,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這兩段話或許可想見蘇青當年的名氣了。

《天地》創刊號與刊於第四期的張愛玲照片。(作者提供)
《天地》創刊號與刊於第四期的張愛玲照片。(作者提供)

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如果說人們對張愛玲的評論是毀譽參半的話,那麼對蘇青則是多年來一直是微弱的「譽聲」淹沒在巨大的「毀聲」裡。在當年張愛玲都曾被罵為「海上文妖」,更何況是蘇青呢?論者指出當「日寇一經驅逐,國民黨政權堂而皇之地前來重建,恢復他們的政文統治與文化壓抑之後,蘇青便被以『落水作家』、『性販子』、『比鴛鴦蝴蝶派有過無不及』的名義大興討伐。」蘇青對這些指責,有她的辯駁,她說:「是的,我在上海淪陷期間賣過文,但那是我『恰逢其時』,亦『不得已』耳,不是故意選定的這個黃道吉期才動筆的。我沒有高喊什麼打倒帝國主義,那是我怕進憲兵隊受苦刑,而且即使無甚危險,我也向來不大高興喊口號的。我以為我的問題不在賣文不賣文,而在於所賣的文是否危害民國的。否則正如米商也賣過米,黃包車伕也拉過任何客人一般,假如國家不否認我們在淪陷區的人民尚有苟延殘喘的權利的話,我就是如此苟延殘喘下來了,心中並無愧作。」而後來蘇青更在長篇小說《續結婚十年》的扉頁題詞上寫著:「衣沾何足惜,但使願無違。」更有強力辯解的意味。面對此問題,晚近的新文學史家司馬長風的看法,無疑是較中肯的,他說:「當然我們傾心讚賞大義凜然、抗戰不屈的那些作家如李健吾、夏丏尊等,但是對於那些缺乏反抗勇氣的人,筆者不忍概以漢奸指論。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畢竟是少數仁人豪傑的事情,不能用來衡量普通人。」 (相關報導: 肺炎疫情讓日本「立皇嗣」大典也受到影響!揭秘天皇制「萬世一系」如何決定繼承人 更多文章

蘇青原名馮和儀,字允莊。一九一四年五月十二日生於浙江省寧波縣浣錦鄉。她的祖父馮丙然係清末舉人,父親馮松雨是庚子賠款留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母親鮑雲仙畢業於女子師範學校,當過教師。她的愛好文藝正是在這種家庭背景下薰陶出來的。一九二六年蘇青進了中學--縣立女子師範校,次年因參加縣女師剪髮風波,校方迫其休學。一九二八年女子師範改成女子中學,蘇青復學。後來女中又改為男女同校的普通中學,蘇青也因此結識同班同學李欽后,李欽后外貌英俊,英語口語好。有一次學校舉辦文藝會演,排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劇,李欽后演羅密歐,蘇青則扮演朱麗葉,從此兩人過往甚密。一九三0年蘇青中學畢業,由於家中窮困,因此與李欽后訂婚,並由李家供她上學。蘇青進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學讀高中部乙組,李欽后也在同一學校,他讀高中部甲組。蘇青學習成績優異,常在校刊上發表作品,被老師和同學譽為「天才的文藝女神」。當時學校常邀請浙江籍名人如陳布雷、張其昀、陳果夫等到學校講學,蘇青眼界大開,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