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誌》從1968年元月創刊到1987年停刊,其中歷經幾度轉折,無數寫手參與其中,可謂紀錄了一整個世代台灣知識人的精神面貌。我想從其中一期,即1971年(民國60年)1月出刊的第37期來分析《大學雜誌》的時代意義。
「智者」與「權者」之間的溝通工具
第37期在目錄中鮮明標示「慶祝開國六十週年暨大學雜誌三週年紀念」,內容有多篇重要文稿,充分展現《大學雜誌》做為「智者」與「權者」之溝通工具的宏大企圖。
譬如,該期刊登一篇〈給蔣經國先生的信〉, 由陳鼓應、劉福增、張紹文三人署名刊登。文中提及,蔣經國在冬令青年育樂工作研討會中勉勵青年多講、多說、多發表意見,並表示「真理是經過辯論才產生的」。據此,三位作者大膽指出,青年不願說話,「主要原因可能是不敢說,或覺得說了也沒用。」並且「有感於先生對青年的關切,因而作如下幾點建議」:1. 多接觸想講真心話的人;2.提供一個說話的場所;3.若有青年被列入「安全紀錄」而影響到他的工作或出國時,請給予申辯和解釋的機會。
揆諸當年還在白色恐怖的遺緒(一直到1972年還有成功大學、淡江大學多位學生羈押繫獄),這些建言當然是意有所指,也可以說是為有案底、有紀錄的青年申冤、請命。
同期另有一篇陳鼓應個人的文章〈容忍與了解〉,內文寫道,「一個知識份子所最關心的是:政府是否能提供一個可供自由思考的環境,人民的精神可否不受到無謂的干擾以及基本人權能否被尊重而不輕易被剝落。」他繼而指出,有不少青年人被認為「思想分歧」而記錄在案,「當安全人員的安全工作造成很多人的不安全感時,檢討和改進是必要的。」陳鼓應很清楚地記錄下當年的社會情境:「在長期精神壓力與思想言論的受限下,無疑地會造成學術的停滯,人格氣象的萎縮以及生命活力的消減。」
用恢宏的氣度包容異見,民智才得茁長
除此之外,同期還有一篇張景涵(張俊宏)所寫的〈消除現代化的三個障礙〉。張俊宏所說的三個現代化障礙,其一是「安定中求進步的口號」,他指出,由於處處以安全為著眼,使得各方面的作為拘謹掣肘,過當的防患措施令各種社會潛力不能充分繁榮茁長。其次是當局不能包容異見,以致國力無以厚植。「傳統社會維持安定,依靠愚民;現代國家維持生存,卻必須依賴高度的民智。」「做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最迫切的是必須培養寬廣的胸襟來容納更多刺激進步的異見。」作者據此提醒:唯其用恢宏的氣度包容異見,而後民智才得茁長,國力才得發皇。 (相關報導: 曾刊載司馬遼太郎與李登輝對談,逾百年老牌雜誌《週刊朝日》宣布5月停刊 | 更多文章 )
最後,張俊宏指出台灣現代化的第三個障礙是:社會上機會不均等,地域歧見深。這裡所謂「地域歧見」,其實就是剖開來談深層結構的省籍問題:社會上太過重視家世背景,太過倚賴「官場伯叔淵源」,本省人常常引此自嘲自嘆並因而自我消沉。而當權者對於本省籍人才雖然蓄意拔擢,卻難免是「明星式」的培植,這也引來外省青年才俊的怨妒情結。張俊宏因而沉痛呼籲:當代青年擔負重大的續絕任務,「不能再使第二代的青年再因地域的歧見,而使龐大的內在潛力抵消淨盡」,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社會,「我們集中全力邁向現代化都已嫌遲了,難道還能浪費更多的時間在內部的相互猜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