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外國汽車及零件實施大規模關稅,稱之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從語意而言,「解放日」一般被用來紀念長期戰爭結束,而非其開始;川普卻將之用以標示這場以關稅及大規模遣返移民為主的經濟戰爭之啟動。
川普推動的關稅政策,表面上聲稱旨在振興美國製造業、增加藍領就業機會,然而實際效果卻未如預期。從經濟角度分析,貿易壁壘透過提高消費品價格來運作,這直接導致多數美國人生活水準的下降。正如經濟評論者所指出:「如果關稅能有效地重新工業化美國,那必然是透過讓整體國民變得更加貧窮來達成。」
關稅之下,消費者購買商品所需支付的費用提升,進而壓縮其對其他服務如餐飲、娛樂及教育的消費能力,這不僅降低了生活品質,也間接損害了服務業就業市場的活力。以汽車市場為例,川普政府透過高關稅試圖促使汽車廠商吸收成本,而非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種政府「口頭施壓」(jawboning)的方式,實際上卻難以奏效,因為商業邏輯決定了企業必須因應成本上升而調整價格策略。
川普政府政策最大問題還在於其反覆無常與不確定性。現代產業供應鏈高度複雜且全球化,例如汽車產業即深度依賴全球零組件供應網路。當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任意實施關稅,企業無法預期這樣的政策將持續多久,因此難以進行長期投資決策。短期而言,企業可能為避開成本衝擊而調整生產或供應地點,然而長期投資的意願與誘因將嚴重受損,導致產業競爭力的降低及經濟發展的停滯。
這種關稅壁壘並非僅對外國競爭者不利,本土企業如福特與通用汽車,也因供應鏈成本上升而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股市就反映了這種悲觀預期,關稅實施消息一出,美國與國外汽車公司的股價皆同時下滑。這意味著,即使關稅名義上為保護本國產業而設計,實際卻可能傷及本國企業本身。
川普透過國安法案的框架來實施關稅,將經貿決策權限化為個人政治工具,甚至以「拯救國家」為名逃避內部政治挑戰。儘管憲法賦予國會制定稅率和貿易政策的明確權力,但長期以來,美國國會將此權力拱手讓予總統,甚至司法機構在外貿政策上也傾向給予行政權力極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這樣的政治操作不僅破壞了美國的民主與法治基礎,也助長了政治人物利用對外議題逃避國內政策檢視與問責的風氣。
川普政府還藉由關稅與移民遣返政策,在國內政治上炒作「外國威脅」的恐懼,進一步擴展行政權的影響力。雖然許多美國人未必信服這些政策的正當性,但只要總統能持續將政治重點集中在外國威脅上,仍能在國內獲得一定的政治與法律支持。
美國現行的關稅政策展現了政治與經濟短視主義的嚴重後果,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理應負擔更高的經濟治理標準,推動開放而公平的全球貿易,避免藉由關稅短暫取得政治利益而傷害國內外經濟利益與長遠發展。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制定應基於理性分析與專業知識,而非政治衝動或短視的民粹主義思維。
唯有拋棄這種將貿易戰視為萬靈丹的錯誤認知,透過更完善、更全面的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美國才能真正實現製造業振興與全民富裕的共同目標。否則短視的關稅政策不僅無法帶來長期效益,還將使全體人民付出不必要且慘痛的代價。 (相關報導: 幕後》惹毛美國又被賴17條嚇到!國民黨下訪中禁足令 朱立倫雙D快變「雙Dead」 | 更多文章 )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