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DeepSeek橫空出世之前,或許沒人擔心美國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根據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最新報告,儘管美國依舊保持領先,但中國已經大幅縮小了彼此間的差距。不過《經濟學人》3日指出,如何判斷誰會贏得這場AI競賽,關鍵可能不在於誰做出最先進的模型,而是誰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普及AI技術——從這個角度看,中美之爭恐怕比多數美國人想得還要激烈。
《經濟學人》指出,無論就經濟成長還是軍事實力討論,「科技的普及」往往比「科技的創新」更重要。西方普遍的認知是:中國很會搞出新科技,但不擅長應用。一直以來,北京砸重金建立研究機構,確實取得不少科學上的突破;光是在2010年代,全球近一半的新專利是中國申請的。但問題是,中國長期以來不太會「落實」這些技術;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傑福瑞.丁(Jeffrey Ding)引用2020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資料,發現中國雖然在全球科技創新排名第14,但在實際應用上卻落居第47名。
丁表示:「從科技普及的角度來看,中國離科技強國還有一段距離。」《經濟學人》指出,這些原因包括中國學術界和產業間的連結不強、對外來專業知識不夠開放,以及僵化的政治體系、較為保守的社會文化和缺乏誘因的市場機制。相較之下,美國從電力到汽車的歷史發展顯示,它一向不只專注於創新,還很擅長落地並普及新技術。
此外,中國經濟比美國更仰賴製造業和農業,看起來能運用AI的企業較少,因此許多人以為中國導入AI科技的速度會很慢。中國企業使用雲端運算的比例也比美國低,這意味著它們在擴展運算能力上處於劣勢。許多研究報告也得出類似結論,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根據IMF編制的人工智慧準備度指數(AI Preparedness Index,AIPI),美國的分數比中國高出13%(2023年資料),而高盛則預測,到2030年,約有40%的美國企業會導入AI,對比中國的30%。
後來居上
但實際上,美國的領先地位並沒那麼安穩。《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在「應用」方面正急起直追;根據WIPO的最新資料,中國在科技普及上的排名已躍升到全球第32名,比2020年進步了15個名次。從電動車到QR Code,再到送餐機器人,中國消費者日常接觸到的先進科技,可能比美國人還多。
2025年3月28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中關村論壇上,一名訪客與Unitree G1機器人握手。(AP)
投資人也開始思考中國會更快落實AI技術的可能性。根據《經濟學人》,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銀行在內,都有設計追蹤因應用AI而受惠的企業股價指數,例如高盛在美國的指數就包含連鎖藥局華爾格林聯合博姿(Walgreens Boots Alliance),該公司希望透過人工智慧來管理處方籤等,而摩根士丹利在中國的指數則包含導入AI工具協助創作者的閱文集團,和手機品牌傳音控股,它們在手機裡加入AI助理。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這些被高盛列入「受惠於AI」的企業,近期在股市的表現反而不如整體市場;反觀中國,那些被視為AI概念股的公司,表現比整體市場強勁。
《經濟學人》指出,雖然跨國比較的數據不多,但從大型企業對AI的支出來看,美國目前仍保持領先。美國企業大量採購企業級軟體,像是人資和會計系統,而這些軟體供應商,例如Salesforce或微軟等,現在都把人工智慧功能整合進產品中。相比之下,中國在企業軟體的市場僅有美國的10%;騰訊總裁劉熾平去年11月就坦言,中國在這一塊「其實還沒發展起來」,這也是為什麼騰訊的AI業務規模小於美國競爭對手的原因之一。
2025年4月4日。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微軟總部介紹AI代理人Capilot。(AP)
不過《經濟學人》提醒,用「AI銷售額」來衡量各國應用AI的程度,恐怕會高估美國的優勢,因為在中國,一塊錢能買到的AI服務,遠比在美國還多。這主要源於中國雲端公司間激烈的價格廝殺,再加上中國許多的人工智慧模型是開源的,使成本低很多。去年,中國科技巨頭字節跳動就把自家AI聊天機器人「豆包」的價格,壓到只有ChatGPT的百分之一。
另一種判斷AI普及程度的方法,是做問卷調查。IBM去年發現,50%的中國企業有使用AI工具,而美國只有三分之一。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調查也指出,約19%的中國人會在工作中使用AI,而北美地區只有12%。日本政府的一份研究則顯示,有更高比例的中國企業,已經制定生成式AI的使用政策,相比之下美國企業就比較少。
AI技術落地中國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AI應用集中在3大領域:公部門、民間消費和商用硬體。在中國共產黨大力推動下,地方政府已經在用人工智慧做各種事,包括整理醫療紀錄、回答民眾問題、甚至協助尋找失蹤人口等,而國家支持能帶動更多人跟進使用。
在民間消費方面,《經濟學人》調查發現,中國消費者對AI的接受度比美國人更高。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價格便宜:中國市場競爭激烈,很多聊天機器人免費供民眾使用。另一個原因則是信任,經濟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分析師Tilly Zhang認為,中國人普遍對於科技能改善生活更有信心,部分原因在於中國不像美國一樣對「科技出現前的時代」抱有太多的懷舊之情。分析公司Counterpoint的孫偉則指出,一些中國熱門的AI模型,像是DeepSeek的R1,會在回答時清楚標示推理過程,藉此降低人們對AI幻覺(hallucination)的疑慮,也進一步強化使用者的信任。
(相關報導:
科技熱議》AI泡沫已經不遠了?瑞穗分析師:小心,這會是中國科技公司的「商業統戰」伎倆?
|
更多文章
)
除此之外,在美國推行面向消費者的AI功能比在中國更具風險。一位試圖向企業推銷AI功能的創業家告訴《經濟學人》,律師總會橫加阻撓,擔心資料保護和著作權侵權問題,他說:「生成式AI尚無相關判例可循⋯⋯所以律師們都採取自保(cover-your-ass)的態度。」反觀中國,對於著作權和資料保護的法規執行較為鬆散,像是「掃碼付款」這類常需要存取個資的功能,在中國已被廣泛使用,《經濟學人》調侃道,中國消費者似乎也樂於為了一杯咖啡就交出自己的個人資料。
在需求更高、供應也更容易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擁有更多AI選擇。根據《經濟學人》,僅過去一年,字節跳動就推出至少7款具備人工智慧工具的應用程式;騰訊也在其微信平台內大力推廣自家的聊天機器人。儘管美國企業也在做一樣的事:從Google到Meta等科技巨頭也都在產品中大量導入AI功能,但相較之下,中國消費者似乎對這些變化更為敏感;根據民調公司益普索(Ipsos)資料,81%的中國人知道哪些產品使用了AI,而在美國這個比例只有39%。
除了政府和民間消費之外,製造業是中國AI服務的第三大客戶,這與美國的情況明顯不同。《經濟學人》分析數據供應商PitchBook的資料後發現,美國去年只有3%的AI創投資金流入製造業;反觀中國,這比例高達43%。一些亞洲工業界人士認為,製造業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在AI應用上超車美國的領域。
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再次強調,應把「數位技術與中國的製造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目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已佔近30%的份額,較2011年的20%顯著上升,且在每名製造工人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上,中國也幾乎領先全球。如今,中國正積極開拓新領域,像是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2月推出「免費的」先進駕駛輔助功能,對比美國電動車龍頭的特斯拉(Tesla)則要價9000美元(約合新台幣29萬7445元)。宇樹科技和眾擎等公司則開發出會跳舞、練武功的機器人。這些發展讓投資人為之驚艷,中國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股價今年已飆升逾三成。
2025年3月23日。中國總理李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上發表演說。(AP)
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也使AI的重要性大增。《經濟學人》指出,2019年到2023年間,中國自美國進口的生產設備數量少了超過兩成,使中國企業無法取得最新的硬體設備。然而,更優化的AI軟體讓他們能更有效率地使用舊設備,例如AI感應器能預測機器故障時間,而其他工具則可以協助節能減碳。由中國經濟數據推估,中國製造業目前購買的軟體數量已是10年前的兩倍。
所以誰贏了?
美國當然仍有強大優勢,那就是錢。亞馬遜(Amazon)、Alphabet、微軟與Meta預計今年將投資3000億美元於新科技研發,其中大量用於人工智慧;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百度、字節跳動和騰訊的總投資額只有美國的20%不到。根據市調公司Dell'Oro Group的數據,去年,美國在AI伺服器上的支出將近中國的四倍,數據中心的數量更是中國的十倍。這一切優勢都可能讓美國的AI技術更精進。
然而,DeepSeek以遠低於美國同行的成本達到尖端水準,顯示錢不是萬能的。包括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在內的多位中國科技業領袖都認為,美國在人工智慧上的投資已經過頭;蔡崇信在3月警告,美國數據中心的建設速度恐怕已經超過短期內的實際需求。
儘管中國在AI應用上仍面臨不少阻礙,例如資料整合困難、企業數位化程度不高等,但「美國將比中國更快從AI技術中獲利」的普遍觀點如今值得重新思考。即使美國現在擁有最強大的AI模型,但若沒有人實際使用,那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