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進黨的「言論自由」—威權來塑造的台灣建國之路

2024年時任副總統賴清德出席「100%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特展開幕記者會。(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鄭南榕遺孀葉菊蘭近來提到:「沒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談什麼言論自由?」。

這句話除了與「100%的言論自由」相悖之外,其背後更象徵著民進黨政府的雙重標準—即拿著蔣家威權當作政治工具,否定當時所有對中共是台灣敵人的這一事實所做出的輿論及自由管控,一方面又在現在以中共滲透、政治立場及國族認同來打壓不同意見者。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前陣子因為上了央視,並批評賴清德先前說出的「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而引發台灣社會的議論。在受到諸多來自民眾及甚至政治人物的批評後,北一女校長更是發出聲明禁止本校教職員接受中共官媒採訪。

區老師先前也曾說出「台灣是中國的」、「我們是堂堂正正中國人」而引發爭議,然而以現狀來說,這些觀點真的不該受言論自由保障,且是「不對」的嗎?

近來,只要在台灣表達自身的中國認同或是說出相關的言論,總會被獵巫、肉搜甚至是網路霸凌。不僅是區老師,還有因為喊出「我是中國人」而被記過的中壢警員、說出「我愛你中國」而被調查的小學校長等人。

筆者認為,言論自由固然不代表任何言論皆能免於被批評,而是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因此也許輿論對於特定言論的不認同所發表的批評及反制,並非牴觸言論自由的定義。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案例中,區桂芝被校長約談,並且在之後發出受訪禁令;中壢員警被以「發表統戰言論」為名記過,還有僅僅只說了「愛中國」就被調查的小學校長。這幾個案例的共同點都是先被輿論攻擊後,公權力或是上位有權力者就接著介入,並箝制或懲罰說出該類言論的人。

從這個事實看來,主張中國認同者的「言論自由」顯見已受到侵犯,並且配合與民進黨政府相近立場的輿論(如側翼及KOL)來進行攻擊,試圖營造寒蟬效應,來影響並鞏固民眾的認知及認同。

再來,表達對中國的認同,有什麼問題嗎?

很多人真的不知道,然後很多綠營政治人物則裝作不知道,現在台灣在使用的憲法就是一部「堂堂正正的中國憲法」,是一部在1946年由全中國的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所制訂出來的憲法,甚至憲法前身的「政協憲草」還有中共的參與,這也才有了現在地方分權的行政體制。

即便是在由全台灣選出的民意代表所起草的憲法增修條文,在一開始也就明訂「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規範大陸地區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我國也有陸委會的設置,顯見我國不僅在法律及體制的現狀上將自身定位為「中國」,許多立法的目的更是「終極統一」。

作為台灣人,對國家的方向及認同有多元的立場很正常,主張統一及獨立者都可以倡議修法,並選出相同觀點的民意代表及執政黨,但若只是認同並論述我國的法律現狀(即中國)就被民進黨及支持群眾獵巫,被混淆抹紅為「中共同路人」,這就不太對了。

要把中國的元素及淵源全部從國家體制排除,就請修法修憲,修完之後的「中國認同者」才不具有正當性,甚至可以有懲罰的法源依據。若以目前的國會組成無法達到這個目標,不就是民意尚不認同執政黨及獨派的主張嗎?況且民進黨執政超過八年,連象徵性的提案都沒做過,怎麼好意思打壓中國認同者呢?

且若以中華民國作為主體來說,中共武力犯台及滲透,以及台灣獨立都可以算是「消滅中華民國」的行為,意圖讓我國消失或從屬於另外一個國家或政權。而若我們主張說,台灣人民可以決定我們的未來,那應該要一視同仁地讓兩者的輿論都存在,而非獨厚台獨的言論。甚至目前主張中國認同的人幾乎都不是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認同中華民國體制的「藍統」、「華統」。

民進黨政府可以大力的推動台獨的建國工程,並受言論自由保障,但只要主張任何的「中國認同」,就會變成眾矢之的及政府壓迫的對象。從言論自由優先變成國族意識形態優先,復刻當年蔣家以「國共內戰」、「動員戡亂」等國家民族陷入生死存亡之秋的理由來限制言論自由的意識,只是現在是用來推動台獨建國。 (相關報導: 林基興觀點:照妖鏡看台獨與非核兩神主牌 更多文章

*作者為政大經濟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