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除籍風波燒不停!二代控訴遭粗糙對待,政府對移民家庭距離遙遠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14日舉行「給我時光機,找到媽媽的除籍證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亞亞」等3位陸配被政府認定鼓吹武統言論,居留許可廢止離台後,移民署日前通知已取得台灣身分的陸配,限期3個月內繳交「喪失原籍證明」,引發陸配群體反彈及社會質疑。儘管陸委會10日提出4種得以具結的替代方案,但新移民二代仍指出,政府立即回應程序設計不合理、舉證責任不對等、行政溝通斷裂等多項爭議,批評粗糙對待早已落地生根的陸配家庭,「顯示內政部對移民背景家庭的社會處境距離遙遠」。

由在台移民第二代組成的倡議團體「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簡稱「移青陣」),14日上午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該團體常務理事李依靜指出,移民署僅給3個月補件時限,對許多移民家庭而言根本難以負荷。她質疑陸委會,做為最理解兩岸狀況的單位,難道不清楚疫情之後兩岸直航大幅縮減,機票價格長期高漲、動輒2萬上下?更現實的是,抵達中國後也不代表馬上能到達戶籍地,許多地區仍需轉機、轉車,交通往返曠日費時,對基層家庭而言幾乎無法負擔。

李依靜強調,「我們實際接觸的當事人,補足一份文件的時間從3個月到1年以上都有。哪一位政策制定者,真的跑過流程、排過航班、請過假嗎?」移青陣主張,補件時限應依據郵務往返與實際行政流程調整為1年或2年,並同步公告清晰流程,並確實把更新後的補救配套方案傳達給收到通知書的上萬家庭,避免讓人民陷入「不自願超過期限就除籍」的處境。

針對補件內容與佐證標準長期未明,李依靜表達強烈質疑。她表示,有當事人辛苦聯絡原戶籍地,對方卻只回一句「這種證明我們不開」,隨即掛斷電話;也有人輾轉跑了3個不同單位,卻都得到「不是我們業務」的回應。她直言:「不是不願意補,是不知道要補什麼,也不知道去哪裡補。」

李依靜說明,事實上不少當事人早已持有足以證明無中國戶籍的資料,例如僅限無戶籍人士持有的台胞證、中國戶口本、地方派出所開具的書面回函,甚至包括「無法開立」的正式紀錄。她坦言,政府卻從未明確公告這些文件是否具同等效力,導致當事人陷入資訊不對等與舉證無門的困境。呼籲政府應立即公布一份具體明確的佐證文件清單,讓當事人有跡可循,也減少他們在行政程序中被推來推去、反覆奔波的風險與成本。

20250414-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14日舉行「給我時光機,找到媽媽的除籍證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14日舉行「給我時光機,找到媽媽的除籍證明」記者會。(柯承惠攝)

至於日前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提出「4大類型具結保證」(有人身安全疑慮、重大傷病、2015年起未赴陸、出生即返台定居),移青陣理事長劉千萍直言陸委會發力方向混亂,早該好好向行政單位科普兩岸來往的實務情形,「限時3個月」的荒謬設定必須立即調整,才能第一時間真正降低民間恐慌和基層壓力。

移青陣也質疑目前「4大類型具結類型」是否有效為行政疏失止血,行政單位應限期內公告申訴補件困難者的類型、人數統計,並且對應4項類型的涵蓋率,劉千萍喊話:「給出止血帶,就要被監督有沒有綁得掛一漏萬!」劉千萍也擔心,所謂的「具結保證」法律保障效力為何?在民眾對公民身分法規的信賴保護原則感到無力時,陸委會的具結保證卻連正式格式、申請管道都還不明,何來保證。

劉千萍提到,這次移民署粗糙對待早年落地生根的中國新住民家庭,很多不同背景新住民有目共睹、忍怒不俊移民署的粗糙行政,顯示整個內政部對移民背景家庭的社會處境距離遙遠,然而部長劉世芳至今保持沉默。 (相關報導: 許孟祥觀點:一紙陸配證明,暴露台灣法理的矛盾與集體理盲 更多文章

移青陣在記者會中重申以下5大訴求,並宣示將持續推動3項行動:發起遷移不會被遺忘、身分不能被撤銷的社群故事串連;呼籲監察院調查政策起始與執行過程;並將本事件納入2026年民間團體將撰寫的兩公約國際人權審查報告。

1. 建立清楚、可追蹤的申訴與行政救濟管道。

2. 公布具同等效力的佐證文件清單,減輕舉證負擔。

3. 合理調整補件期限,反映實際跨境辦理時程。

4. 提供行政資源支持,避免基層與民間成為緩衝墊。

5. 正視移民家庭的情感創傷,建構長期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