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什麼都要融入教育,真的有辦法落實?

資收小學堂深入國小宣傳資源回收。(圖/新竹市環境保護局)

又到了每年中小學課程計畫編寫的時刻了,根據108課綱之規定,翁小學課程分為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其中部定課程為審定制,校訂課程則需備查後實施。但目前各校在編寫校訂課程的時候,仍須受到許多法規的相關規定,基本上可分為以下主題:首先是性平法、家庭教育法、環境教育法每學年至少4小時;國防教育、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每學年2小時;特殊教育法建議每學年2到4小時;學生輔導法4到6小時,此外還有交通安全跟防災也是每學期至少一次。

以國小每節課40分鐘為例,若落實上述領域及議題的最低標準,不包含交通安全及防災議題,則需要22小時,換算成小學上課節數則需要33節課進行教學,每學期平均要16到17堂課;另外還有未強制時數,但是建議融入領域的議題,如海洋教育、金融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媒體識讀、反詐騙等等。試問如果一所學校要落實這些法規的規定,而且落實繳交成果,怎麼會有時間去實現校訂課程?因為上課時數就是固定的,這只是簡單的加減問題,教育部竟然不懂這些會造成課程的弱化以及學校特色的喪失嗎?

於是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看到,許多學校為了繳交成果,會利用學生晨會做大量的宣導,姑且不論這些宣導的效果如何,只是為了成果而拍照難道不是一種反教育嗎?懇請教育部及各部會還給學校教學自主的空間,該由家庭實施的責任由家庭擔負,環境教育也應該落實在生活中,國防教育請國防部處理,而不是什麼議題都要由學校來教學。 (相關報導: 點教育》「友善校園計畫」的核心理念是人權 更多文章

*作者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