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反對言論審查,請尊重公共討論的多元聲音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日前撤銷社子島環評處分。(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社子島區段徵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女士於《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發文(原文連結),要求媒體下架署名「黃花麗」與「洪孝全」的投書,聲稱兩人為「匿名假人」,並批評內容不實。身為當事人之一,我感到遺憾,也有責任提出澄清與回應。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根基。當公共政策討論中出現異見,本應是民主活力的展現。但李女士身為自救會發言人,卻公開要求媒體封鎖立場不同的投書,這種舉動不僅令人困惑,更令人擔憂。公共討論若只允許單一聲音存在,那不是民主,而是言論壟斷。

首先,我,洪孝全,確實存在,也從未以假名發言。我不是公眾人物,也未受任何組織授權,只是一位關心社子島發展的普通市民。多年來,我參與多場市府舉辦的說明會與公聽會,並研讀各項計畫與政策文件。我的投書內容來自實地觀察與官方資料,絕無虛構。

李女士未經查證,便指我為「假人」,是否意味只有支持她立場的「真人」才配擁有聲音?這樣的邏輯不僅站不住腳,更與言論多元的原則背道而馳。

她也質疑我一篇文章中自稱「土生土長的社子島人」,另一篇則表示「高雄在地居民」,據此推論我身分造假。其實,出生於社子島,擁有社子島土地,後因升學與工作必須遷居外地,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台灣每年戶籍遷移人次超過百萬。人可以遷徙,關心卻不會中斷。以現居地否定他人發言權,不僅不合理,更違背民主價值。

我支持社子島區段徵收,是因為親眼所見,並非受媒體引導或政治動員。社子島長年違建密布、非法工廠橫行,公共設施老舊,交通不便,青年發展受限、長者看病困難,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單靠自救會「解除禁建、原地改建」口號,難以從根本改善居民生活。

臺北市政府提出的區段徵收方案,雖非完美,但相較以往版本已更具彈性,保障居民原地居住、明訂補償與安置機制,是在開發與人權之間的務實平衡。社子島若要擺脫邊緣與停滯,這可能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徑。

自救會經常以「居民反對」為論述主軸,彷彿島上已形成共識,實則不然。許多居民對長期禁建與生活不便早已心生倦怠,對市府提出的改善方案持開放態度者亦不在少數。反對與支持並存,才是社子島的真實樣貌。

自救會集會場合中,亦常可見外地學者、環團成員與政治團體聲援,這些人或出於理念參與,無可厚非,但終究無法取代在地居民的日常經驗與多元聲音。若因其聲量大,就抹除其他觀點的正當性,便失去了公共討論應有的開放與包容。

更值得警惕的是,李女士以「內容不實」為由要求媒體刪除投書。若認為內容錯誤,完全可以具體指出、公開反駁。民主社會的討論應建基於對話與證據,而非訴諸刪除與封鎖。否則,與極權體制有何不同?

媒體的職責不是選邊站,而是提供一個開放、公正的平台。《風傳媒》一向堅守新聞自由與多元立場的價值,我誠摯希望媒體能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不因個別團體施壓而動搖。

社子島的未來,不該只有一種想像,公共討論更不該只有一種聲音。讓每一位願意誠實發聲、理性參與的市民都能被聽見,這不僅是我個人的請求,更是對民主社會最基本的期待。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社子島不能再等─當城市治理遇上選擇性反對,我們該站在哪裡? 更多文章

*作者為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