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嫻觀點:印度中產階級的經濟危機

印度每年約有200萬名大學畢業生進入當地勞動市場,佔人口30%,但仍有70%的人民生活在貧困階級。(資料照,美聯社)

印度近年躍升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內部社會的經濟型態亦正處於結構性變革之中,呈現「新印度」與「舊印度」並存特徵。所謂「新印度」主要以大都市為核心,逐步擺脫傳統種姓制度的束縛,強調個人能力與專業實力,中產階級的迅速壯大,被視為這一新興社會形態的核心展現。

這一群體不僅享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與專業訓練的機會,每年約有200萬名大學畢業生進入印度勞動市場,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正逐步融入城市中產階級,擴大「新印度」的社會基礎,推動整體社會結構的轉型,日益成為印度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和內需消費主力。

雖然「新印度」目前僅涵蓋全國約3成的人口,但其貢獻高達7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此同時,印度仍有7成人口生活在「舊印度」的現實中,多分布於鄉村地區與城市貧民窟,長期面臨教育資源匱乏、就業機會不足與社會階層流動困難等挑戰。未來的印度將朝向以都市中產與知識型人才為主導的社會架構邁進,在帶動經濟現代化與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同時,也將面臨如何處理「舊印度」遺留下來的結構性貧窮與社會不平等問題。

儘管印度經濟近年持續快速成長,中產階級卻正面臨一場日益嚴峻的結構性危機,其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首先,實質收入停滯成為核心問題。根據所得稅數據,印度中產階級過去10年的年均收入約為105萬盧比,幾乎未見成長,扣除通貨膨脹後實質收入甚至腰斬。為維持生活品質,愈來愈多家庭被迫依賴借貸,導致債務負擔不斷上升。上述連動效應導致家庭債務壓力加劇,中產階級大量依賴信用卡與個人貸款等無擔保信貸,使家庭債務占GDP比例從2020年的35%攀升至43%,印度家庭儲蓄率更降至50年來最低,反映出財務壓力正在侵蝕中產階級的經濟韌性。同時,醫療與教育等基本生活成本持續上升,缺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使家庭在面對突發開支時更顯脆弱,若此趨勢持續,中產階級可能無法再扮演內需消費的關鍵推手,對整體經濟增長當然是不利的結構性風險。

其次,自動化與人工智慧逐步取代傳統職位。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浪潮下,印度中產階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流失挑戰,生成式AI進一步威脅製造業與白領階級職位,許多原本穩定的中階工作正加速消失,尤以資訊科技、金融與媒體等產業最為明顯,白領職涯正逐漸喪失其過去做為「穩定階梯」的價值。最後,印度經濟也進入一波週期性放緩。新冠疫情後的消費熱潮已退,內需市場動能疲弱,使財務已受債務與收入停滯困擾的中產階級,陷入更高風險之中。此外,儘管經濟整體表現亮眼,成長紅利卻集中於富裕階層與大型商業集團,更讓中產階級感受到被邊緣化的壓力,財富分配失衡加劇階層焦慮,動搖社會穩定的基礎。以上困境顯示過去支撐印度中產階級的職業模式正在崩解,若無政策因應與教育轉型,科技發展在提升效率與方便性之餘,也可能進一步加劇社會階層的分歧,使中產階級的未來變得更加不穩定與充滿不確定性。

總體而言,印度中產階級正面臨收入停滯、就業流失與債務上升等結構性挑戰,動搖其財務穩定與社會地位。這不僅是個人或家庭層面的危機,更是削弱印度整體國家經濟潛力,政府若未及時提出因應對策,未來十年恐將承受更深遠的衝擊。 (相關報導: 不滿外來者大量入侵洩憤?印度喀什米爾觀光勝地發生恐攻,造成至少26名遊客死亡 更多文章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