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的烽火持續延燒,市場始終高度關注中國,作為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是否會在關鍵時刻打出「拋售美債」這張被視為終極武器的王牌。然而,《華爾街日報》近日深度分析指出,北京之所以遲遲不願祭出此殺手鐧,原因其實非常直白:一旦中國大規模拋售其持有的巨額美國國債,幾乎可以肯定將率先引爆自身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衝擊。
習近平底線:權力穩定優先,不容重大危機
《華爾街日報》首席中國記者魏玲靈在其報導中,引述一位北京顧問的解讀表示,儘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力圖遵循強硬路線,並試圖讓中國做好與美國進行長期鬥爭的萬全準備,但「他的底線是不允許出現任何可能危及他權力的重大危機」。若中國選擇拋售其龐大的美債部位,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幾乎篤定會觸發此類重大金融危機。
拋售美債的巨大代價:外匯儲備縮水、人民幣失控
目前,中國持有約8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4兆元)的美國國債,規模僅次於日本。倘若北京決定不計後果地清倉這些資產,將立即導致美國國債價格暴跌。這不僅會使其帳上高達3.2兆美元(約新台幣96兆元)的外匯儲備因資產貶值而蒙受巨大損失,更將嚴重削弱其管理人民幣匯率及支撐國內經濟運作的財政能力。這正是中國在美中角力中,不願輕易動用此一「核選項」的根本原因。
逐步減持、尋求多元化:中國的長期策略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其美債持倉一成不變。《華爾街日報》指出,北京政府實際上多年來一直在執行逐步降低美債持有比例的策略。此舉一方面是為了透過增加對其他類型資產(如日本股票、歐洲債券、美國公司債及股票等)的投資來提高整體回報率;另一方面,也是對日益緊張的美中關係所作出的策略性調整與風險分散。
中國的美債持倉規模約在2020年左右達到約1.2兆美元的峰值,當時正值川普首個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但對中國而言,要真正實現投資組合的充分多元化,並顯著減少對美國國債的依賴,絕非易事。主因在於當今全球金融市場中,很少有其他資產能像美國國債那樣,同時具備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高度的流動性以及相對穩定的安全性。因此,儘管北京試圖保持其投資組合的隱密性,使得確切數據難以獲取,但美國國債目前仍是其持有外國資產中的最大宗。
歷史借鏡:2008年金融海嘯的關鍵一通電話
由於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實在過於龐大,市場對於中國可能大規模拋售美債的憂慮,始終未曾完全消散。回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具體而言是在雷曼兄弟聲請破產一週之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曾親自致電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懇請中方不要拋售其持有的美國國債,以避免美國利率急劇上升,對早已不堪重負的美國企業和家庭造成更大壓力。據悉,胡錦濤當時答應了小布希的請求,並未採取拋售行動。
現狀:溝通有限,官方表態審慎
至於當前,雖然美中雙方似乎都在尋找機會緩和敵對狀態,以期能啟動新一輪的貿易談判,但據報導,現任美國總統川普與習近平之間的直接交流仍然相當有限。
在此背景下,市場只能從中國官方的零星表態中尋找蛛絲馬跡。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官員鄒瀾在今年4月28日,當被問及是否擔心美債價格下跌會影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收益時,他回應稱:「單一市場單一資產的變動,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影響總體有限。」此番言論,被外界普遍解讀為北京短期內不會採取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的訊號。
總體而言,「拋售美債」這張牌對中國而言,無疑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雙面刃。考量到可能引發的國內金融動盪及對政權穩定的潛在威脅,北京目前更傾向於以漸進、審慎的方式,逐步調整其龐大的美元資產結構。 (相關報導: 巴菲特示警,美元恐「下地獄」!專家:台灣會非常慘,持有1投資趕快賣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