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8日上午出席外交部主辦的「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茶會」,開頭便強調這是台灣首次紀念歐戰,「象徵我們與國際社會更緊密的連結」。茶會前播放的影片,細數歐戰期間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領導人「奮戰到底」的發言,贏得勝利後,才有戰後團結的「民主陣營」。這段影片反映了賴政府舉辦這場活動的主旋律:自由必勝、侵略必敗。
首度紀念歐戰勝利的弦外之音,歷史機會主義的展現?
值得對照的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下午搭機前往莫斯科,受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邀請,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宣布將8日定為慶祝戰勝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並淡化歐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
賴政府選在如此時機「首度紀念歐戰勝利」,恐怕真正的弦外之音在於,一方面刻意將中俄背靠背的戰略關係,形塑為當代「侵略者」的角色,台灣與烏克蘭同為「受害者」,從而爭取歐洲國家的關愛眼神。另一方面,則迎合川普「勝利日」的敘事,也向美國傳達民進黨政府誓做堅強盟友的政治訊號。
因此賴總統在演說中既引用了時任同盟國遠征軍司令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將軍的祈禱信,也強調「台灣與歐洲正共同面對新極權集團的威脅」。賴總統說:「當我們紀念歐戰帶來的和平,我們絕對不能夠忘記歷史的教訓。」這段話當然沒有人會反對,但問題在於,這是一篇沒有「主詞」的演說,在賴總統的史觀裡,「我們」究竟是誰?而「我們」在二戰中又扮演什麼角色,做出什麼貢獻?
如果回答不出以上兩個問題,那很明顯這場茶會和演說,本質上只是一場「蹭西方」、「蹭歷史」的政治表演,只為表達對西方「老大哥」的崇敬與追隨,同時流露出「脫中入北」、「親西抗中」的真實想法。專門研究二戰日本軍國主義戰爭責任的山口大學名譽教授纐纈厚,在《侵略戰爭》這本著作中,批評了為達政治目的而恣意解釋歷史,進而種種修飾歷史的敘述,「恣意妄為的機會主義歷史解釋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從賴總統的紀念歐戰勝利演說來看,內容無不充斥著纐纈厚指出的「自由主義史觀派歷史再定義」運動的危機,而如此危機最大的後果,便是扭曲歷史事實與歷史認識,進而切斷歷史做為創造現在和未來的手段,失去了形成主體的依據。因此,賴總統在謳歌歐戰勝利之時,是否刻意遺忘了中國與蘇聯同為二戰同盟國的成員,分別在東西戰場抵抗法西斯主義的軍事侵略和擴張?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註定不會有另一個連戰? | 更多文章 )
兩岸抗戰反殖歷史遭一筆勾消,軸心國責任也被開脫?
賴總統出場時,大會司儀介紹其身分為「中華民國台灣總統」。不管是憲法意義上的「中華民國」,還是蔡賴體制發明的「中華民國台灣」,站在中國近代史與台灣主體性的立場上,豈能隻字未提今(2025)年同為抗戰勝利80周年的關鍵節點?難道兩岸人民在二戰期間遭受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侵略與殖民,與歐洲戰場之間還有文明優越的等級之分?難道兩岸共有的反殖與抗戰歷史經驗,對於「務實台獨工作者」來說是「可割可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