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台灣共同走過的來時路

作者帶著女兒,以最平凡的樂器演奏《媽媽的愛心》,向二代三位母親感恩致敬。母親節代表的是愛與生命的真諦,一代接一代的承傳。(作者提供)

正值母親節季,不僅是帶有行銷意味的活動期間,更是對母親真摯樸實的感謝,與提醒「我們打那來?我們去何處?」的時機。

和我同為退休者的母親們,正是協助臺灣階段性發展的第一代,許多媽媽流汗揮灑,為臺灣創造出第一桶金;還有很多媽媽更將母愛發揚為對社會的大愛。

萬物演化,教育體系只講了基礎的「天擇論」,卻未提更深入的「親擇論」。但「愛」與「利他」,尤其「母愛」普遍存在我們生活中,是個「行而不覺」的現象之一。我的媽媽是眾多平凡媽媽的一個樣本,我們在平凡家庭中過著平凡生活,經常會忽略了媽媽給我們的啟示。

媽媽們打毛衣 3歲兒摘鴨菜

我們現在叫的A仔菜,在60多年前的鄉下,臺語正名是「鴨菜」,原是可超過1公尺高、纖維粗糙的野生植物,媽媽偶爾用來煮湯,難以下嚥,我們都戲稱為「牛皮菜」。

當時經濟落後、家計艱困,如果想要過年吃點葷,必須自己養雞養鴨。我3歲以後,放牧雞鴨鵝、採摘鴨菜、準備飼料,就變成我的工作。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和許多母親一樣,必須或在加工出口區、或在家庭代工場、為貼補家用,也為臺灣賺取外匯而辛勤勞動。媽媽當時一天工作12小時,可以打一件繡花毛衣,賺取2元工資,相當於美金5分錢。

而且為了省電費,村子裡的媽媽們,在夜間工作時,一排人站在路燈下共同打毛衣。

以愛與熱情「多事、管閒事」的媽媽

媽媽熱愛生命,更表現在對生命的主動豐富化上。

當時打毛衣,還要綉花後才算完成。如果只是為「賺2元」,大家都是按老闆所提供的樣版、綉固定的補丁花。

但媽媽認為,她的「作品」要讓穿的人覺得不一樣,有快樂得意感,所以她每朵花都自行設計,造型婀娜多姿、獨一無二。

當然,不僅每件還是2元,還有我媽根本沒想到的風險。

因為我們這些鄉下人,當時完全沒有警覺,老闆可以因為沒按照樣版綉而退貨、甚至還要求賠材料費。

幸而代工送接貨的業者老闆,發現了媽媽的獨特手藝,就把作代工的婦女組織起來,成立一個進修班,要求媽媽教大家如何作得更細膩、更有創造性。

多年後我進社會,才知道老闆的樣版也是要花錢找人設計,而行業競爭也不小,花樣美觀是非常重要的決勝點。

當時只有「論件計酬」,沒有「服務鐘點」的觀念,媽媽也沒有「工頭」的名義,就像小學裡的「小老師」,完全義務教導其他婦女進階工藝,反而減少了她為自己掙工資的時間。

她告訴我:「沒關係,我作得比別人快,平均拿得和大家也差不多;如果我幫助大家都作得又好又快,大家全部可以賺得比以前多,大家就都會開心了!」

特支費不進口袋 反而請了呂秀蓮

幸而當時的老闆厚道,時間久了後,可能出貨也有了口碑與增量,就主動和媽媽說,可以提供定額「特支費」,讓媽媽自由處分。

媽媽沒有把「特支」支進自己的口袋裡,反而支到了「不關她的事」。她發現許多婦女教育程度不高、甚至不識字,無法理解「真善美」的存在,更在心理上欠缺「真善美的追求」。

所以她向老闆建議,就把「特支費」請一些有名的文化人,來這個班上作思想的演講啟發。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當然不是希特勒! 更多文章

媽媽從來沒有向老闆要求過個人利益,所以老闆欣然接受了她的提案。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她請過的演講者,包括當時新喊出「女權」觀念的同鄉呂秀蓮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