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熱潮是靠他們血淚堆出來的泡沫:金融業第一線基層怒吼,IPO亂象何時終結?

台灣ETF市場的榮景背後潛藏許多亂象,近日已有多位金融業理專、營業員向金管會具名檢舉。(顏麟宇攝)

台灣ETF市場風生水起,去年歷經高股息ETF申購熱潮,今年又有主動式ETF接棒登場,但在熱鬧滾滾的榮景背後,可能只是靠著血淚堆疊出來的泡沫。如今,身在第一線的金融業基層也看不下去,近日就有超過百位理專、營業員挺身向金管會具函檢舉,籲請主管機關介入處理、導正亂象。

不久之前,掛牌不到兩年的新光標普電動車ETF(00925)宣布即將下市,雖然不至於淪為壁紙,清算之後仍然可以拿回資金,但還是讓許多市場人士為此惋惜——這檔ETF並非績效不好,而是人氣不足導致規模太小,成為今年繼富邦中國投等債(00784B)、復華次順位金融債(00790B)後第3檔退場的ETF,接下來還有富邦中國政策債(00718B),這些恐怕不是偶然發生的個案,如果不從制度著手改善,難保不會有第5檔、第6檔……。

是誰讓基金規模虛胖?

表面上來看,ETF乏人問津可能是題材、商品本身缺乏吸引力,但市場人士認為,這些其實是源於ETF成立初期,許多券商、銀行對於理專施加「責任額」壓力,也就是硬性規定分配IPO認購額度,募集期間敲鑼打鼓,呼朋引伴參與申購,甚至自掏腰包只為了主管口中的那句「使命必達」,基金規模虛胖的情況應運而生,掛牌之後卻又連忙拋售,並在缺乏真實買盤的支撐下,終究導致規模不足黯然退場。

如此惡性循環,不只斲喪投資人信任,也讓台灣整體金融市場更不健康,恐將成為系統性風險源頭。

業內人士透露,前幾年有家銀行曾被主管機關禁止販售IPO一段時間,原因是他們每次IPO都能順利達標,但只要閉鎖期一過就會全部贖回,造成基金規模迅速縮水,幾次都因此遭到清算,投信業者也將其列為黑名單。

「回單」機制推動畸形「責任額」

但話說回來,明明是投信發的產品,為什麼其他金融機構願意推得這麼用力?據了解,業界實務上普遍存在「回單」制度,雖然不是法定事項,可能也不會寫在契約內容,但彼此都會先談好條件,例如承諾協銷IPO多少額度,就能換取投信為基金、ETF買股、換股時在券商下單的交易量。

對於券商而言,這些「回單」就是實質收入,又可以藉此增加市佔率,何樂不為?投信也不必再像以前挨家挨戶拜訪法人,如今只要靠著通路銷售,就能輕易完成IPO坐收管理費,可謂雙贏局面。

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然而,根據「證券投資信託事業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處理準則」第7條規定,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申請(報)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經核准或生效後,應於申請核准或申報生效通知函送達日起6個月內開始募集,30日內募集成立該基金。在行政流程期限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券商通常只在短短3~5天內銷售IPO,第一線從業人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許多投資人一定都有接獲推銷的經驗。 (相關報導: 台灣如果要設立主權基金,錢從哪來?為何不宜動用外匯存底?央行一次解答 更多文章

不妨設想一下這個情景:當你接起電話或是踏進金融機構,服務專員微笑問候、遞上DM,熱情介紹最新公開募集的IPO產品,真的是因為眼前這檔基金值得投資,或者只是被「責任額」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基層真有時間、餘力做好主管機關最重視的KYC(認識客戶)、KYP(了解商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