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台產險遲估短估車險理賠6.4億 金管會曝離譜情節:遍及各分公司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15日宣布,核處明台產險900萬元。(陳怡慈攝)

金管會今(15)日宣布,核處明台產險900萬元,因該公司2023與2024年延遲估列及短估任意汽車保險理賠件數合計10萬1011件,金額合計約6.4億元,情況「遍及各分公司」。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今日傍晚於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明台產遲估及短估任意車險,「不是只有一個分公司出現,每一個分公司都出現」,屬於「系統性的沒照內規做」。

所謂遲估,蔡火炎解釋,明台產未依內部作業規範於受理賠案後3至7個工作天內輸入預估賠款。舉例來說,上個月初進來的賠案,隔了一個月或再隔一個月才輸入系統,影響到當月份的財報,影響一定至少跨月。

所謂短估,包括未依相關憑證核實估列未來可能賠款金額,及未具免賠結案條件即先行結案。蔡火炎舉例,理賠單據假設10萬元,輸入電腦也許7萬元,短估了3萬元。

遲估與短估會讓稅前盈餘虛增

蔡火炎說,遲估與短估都會造成財報沒辦法正確表達,以致於低估了賠款準備金及賠款損失。

金管會新聞稿提到,明台產2023年遲估及短估5萬3725件,占該公司該年總理賠案件43.2%;2024年遲估及短估4萬7286件,占該年總理賠案件38.68%。

明台產2024年6月底、8月底、10月底,低估的賠款準備金分別為1.48億元、3.12億餘元、5.75億餘元。

總計對於財報的影響,蔡火炎說,明台產2024年稅前盈餘會多出5.75億餘元、2023年會多出大概6000多萬元,而各自對應的賠款準備金少提部分,2024年的明台產已經補上,不影響2024年財報,2023年的金額較小,影響數未達財報重編標準。

媒體問為何輕罰?蔡火炎:自己發現且主動陳報

此案涉及兩類缺失,內稽內控部分,法令規定最高可罰1200萬元,金管會合計僅罰明台產780萬元;各種準備金提存部分,最高可罰600萬元,金管會僅罰明台產120萬元。媒體詢問為何輕罰?蔡火炎說,考量此案為明台產自己調查發現且主動向金管會陳報,所以酌減。

蔡火炎說,明台產的缺失,確實是過去產險業沒看過的缺失。另外,從處罰金額來看,其與安達產險並列史上第二高,最高為和泰產險的1140萬元。

媒體詢問,金管會通篇新聞稿把此事定調在「管理不當及疏忽」,但若非總公司決策,有可能「每一家分公司」都出現賠款遲估與短估?另外,金管會有沒有對明台產專案金檢? (相關報導: 保單扣押修法》立院完成初審 四大變化、解約金豁免門檻提高 更多文章

蔡火炎說有金檢,但究竟是公司控管缺失所致?還是公司決策所致?「我們沒看到相關的文件,沒法說是否決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