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位名將上任後的第一條命令竟然是「敵人來了就躲起來」嗎?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就是靠著這樣「看似膽小」的戰略,不但成功擊退匈奴大軍,還為趙國邊境爭取了10多年安寧。然而,他最終卻因趙王聽信讒言,含冤身亡,而他死後3個月,趙國便瓦解了。
匈奴連年犯境,李牧「靠1招」擊潰匈奴10萬騎兵
戰國末年,趙國北境飽受匈奴鐵騎侵擾,為保邊境安全,趙王任命名將李牧駐守雁門郡。與傳統主動迎敵的將領不同,李牧一上任便頒布震撼軍中的軍令,「匈奴來犯,一律撤守,不得出戰。」這套「拖字訣」一度讓將士錯愕、朝廷不滿,李牧的策略被視為怯戰,就連趙王也覺得他根本不上心,還一度將他撤職,但他堅持戰略不動搖,靜待最佳時機。
然而,新任主戰派將領屢戰屢敗,兵力損耗嚴重,百姓流離失所。趙王無奈,只能再次重用李牧。這次李牧堅持條件,「只固守,不出戰。」趙王被迫同意。
李牧「固守不戰」挨批,卻是精心布局
表面看來,李牧依舊每日宰牛犒賞士兵,強化軍訓,未與敵軍交鋒。事實上,他正悄悄磨練士兵戰力、穩固防線、掌握敵情。
但事實證明,李牧的確有一套,多年來他堅持不出戰,匈奴幾次來犯都撲了個空,多年下來,匈奴對他逐漸失去戒心,甚至視他為無能膽小之輩。
虛晃一招,引敵入甕
匈奴也沒太放在眼裡,不過就在士兵們戰意高漲、希望能一戰建功時,時機成熟後,李牧終於決定出手展開一場戰略反擊。他先故意放出大批牲畜在邊境引誘匈奴,佯裝戰力薄弱,甚至故意讓士兵被俘。其實這一切都是誘敵深入的計謀。同時暗中調集兵力:戰車1300輛、戰馬1.3萬匹、精銳步兵5萬、騎射兵10萬,部署於伏兵要地。
為加深敵軍誤判,李牧更派出部隊佯敗,甚至讓數千人假裝被俘。匈奴單于果然上鉤,率軍深入趙境。就在敵軍毫無戒備之時,李牧一聲令下,伏兵四起,前軍誘敵、左右翼包抄、後軍斷退路,形成合圍之勢。
這一戰,匈奴潰不成軍,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東胡、林胡皆遭殲滅,匈奴單于狼狽逃走。自此,匈奴十餘年間再不敢侵犯趙國邊境。
兵法至高之道,卻難敵朝堂之險
李牧這場「表面上什麼都沒做」的勝利,其實處處充滿計算。他用多年時間麻痺敵人、穩固內部、培養實力,最終一擊致命,讓敵人元氣大傷,自己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守住邊境。
《史記》、《資治通鑑》等史籍中,公元前234年,「肥之戰」中,秦將桓齮攻破趙軍,斬首十萬,趙將扈輒戰死。次年,桓齮再度進攻,李牧率軍於宜安、肥下迎戰,成功殲滅秦軍,桓齮僅率少數親兵逃回。
前232年,秦將王翦分兵兩路進攻趙國,李牧再次擊敗秦軍主力,迫使秦軍撤退。
李牧保住趙國邊境十多年安寧。但功高震主終招禍。秦國以重金賄賂趙國權臣郭開,趙國內部奸臣受秦收買,向趙王進讒,誣陷李牧謀反。秦國趁機施展反間計,賄賂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進讒言誣陷李牧謀反。
最終,趙王聽信小人之言,將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誅殺。李牧死後,趙國軍心渙散,僅僅3個月,秦將王翦率軍攻破趙都邯鄲,俘虜趙王,趙國自此滅亡。
李牧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戰略眼光與軍事才能為後人所稱道。他的死被視為趙國滅亡的轉捩點,史家評價,「李牧死,趙國亡。」
資料來源:《搜狐網》 (相關報導: 關羽賣棗、張飛殺豬,都沒有拜師過「為何武力如此高強」?內行一語道破歷史真相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